笔趣阁>仙侠修真>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第二百一十七章 一战而定

天色大亮的时候,硝烟逐渐散去。

鲜卑人大营中的战斗在朝阳初升的时候,落下了帷幕。

元起如同标枪般站立在大营中间,等待着麾下众将向他汇报此战的得失。在元起身前,原本是一万人的天归军,经过一夜的战斗之后,出现了数百人的伤亡,剩余的九千多人手握斩马刀,看押着数倍于己的鲜卑俘虏。粗略一看,这些跪在地上的鲜卑俘虏,至少也有三四万人。

马蹄声动,赵虎带着部下将士又押着近万的鲜卑人走了过来,指挥着部下把俘获的鲜卑人归纳入天归军的看押范围,又命令军士协同天归军布下两层防御,赵虎这才策马来到元起面前,翻下跳下马,赵虎对元起说道:“师兄,经此一战,东部鲜卑大多数青壮被俘,怕是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

元起面带微笑的点了点头,东部鲜卑是所有的三部鲜卑中,野心最大、实力最强的一部,除掉了东部鲜卑,就等于是除掉了北疆一半的威胁了。

时间不长,马越也带着人马赶过来了,与赵虎不同,赵虎深知人口的重要性,所以在作战的时候,对鲜卑人能不杀就不杀;可是马越是个急性子,一旦杀得兴起,他才不会考虑那么多的事情,恨不得杀光眼前所有的鲜卑人才合他的心意。所以,在马越的队列中,只有可怜的两三千鲜卑俘虏。

稍后,庞德也率队赶了过来。他俘获的鲜卑俘虏,既没有赵虎那么多,却也不似马越那么少,大约在五千人左右。

经过一个时辰的清点,诸葛亮和徐庶来到元起面前,逐条向元起汇报此战的得失。元起的习惯,一向是先听自己部队的损失,然后才听战果。诸葛亮和徐庶自然知道元起爱兵如子的性格,所以上来就报出了战损。

此一战,一万天归军精锐战死四百余人。另有五百多人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赵虎、马越和庞德三人所部的三万军士,共计战死三千多人,另有将近七千人受伤,其中有两千多人的伤残程度,已经不足以继续在军中效力了。这个战损情况,还是比较让元起满意的。自从沙县一战遭到袁丁等人的伏击,麾下精锐损失大半之后,重组军队的时候,元起对麾下将士的要求就更严格了。从最基本的身体强度,到单兵作战技巧,再到大规模作战时的应变能力,最后还对战阵的结成和变化。元起都做出了最为严格的要求。正是因为元起的严格要求,平时

鲜卑大军方面,被斩杀的人数达到了四万多人,另有一两万人逃跑了,剩余的都被擒拿,成为了俘虏。俘虏的数量,占据了鲜卑大军的半数之多。足有四万人之众。除去人数方面的数据之外,此战还缴获了东部鲜卑所有的粮草,可惜的是,在元起率军突入鲜卑大营之初,四下放火以制造混乱,有许多粮草都在大火中被烧毁了,而且鲜卑人的粮草本就不多,所以缴获的粮草,能起到的作用也有限的很,不过也总算是聊胜于无了。

相比于为数不多的粮食,武器衣甲就堪称海量数字了。将近十万把战刀,还有三万根长枪,弓箭更是不计其数;衣甲方面,缴获了铁甲两万副、皮甲八万多副,旌旗、帐篷等物资更是不计其数。说实话,以鲜卑人的铸造工艺,这些武器衣甲,根本就入不了元起的法眼,但是没关系,元起有王冶子、马均这两大匠学大师呢,让他们率领燕京大学匠学科学员,把这些武器铁甲进行改良,或者回炉重造制作出制式的鱼鳞甲和斩马刀,都是不错的选择。

总之,不管怎么说,能收获这么多铁器,绝对值得元起惊喜了。鲜卑人不事生产,能拿出这么多的铁器,可见这次阿卖提是动真格的了,这些铁制武器和衣甲,几乎是整个东部鲜卑所有的铁器了,经历过这次惨败之后,别说东部鲜卑青壮精锐被元起一网打尽,就算还有可以上战场的青壮,他们也没有趁手的武器了。十年之内,东部鲜卑是再也没有南侵的资本了。

最让元起感到惊喜的,不是缴获来的铁制武器和衣甲,而是战马。鲜卑人纵横北疆,靠的就是优良的战马。和辛蛮人差不多,鲜卑是游牧民族,鲜卑人每个成年男子,拿上一把马刀,跨上战马就是一名合格的战士,由此可见鲜卑人对战马的倚重。因此,鲜卑人养出来的战马,都是耐力极强,善于长途奔跑的良马,而且这些战马耐寒性极强,在天降大雪,大量牛羊被冻死的同时,这些战马却都完好无损的活了下来,其品种之优良,也就可见一斑了。经过精确的清算,此一战,元起大军共计缴获了这样的良马五万多匹,靠着这些战马,元起完全可以在组建一直重装骑兵了。

清点完战利品之后,接下来,就是对鲜卑俘虏的处置了。如果是以前,元起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下令把俘虏来的四万鲜卑人斩尽杀绝,以绝后患。可是在经过昨夜的战斗之后,元起想明白了很多的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慢慢的也懂了。

因此,元起并没有下令杀掉鲜卑俘虏,而是从其中挑选出两万精锐,由天归军负责看押着,一路押回燕京,接受贾愿、黄勇等人的训练和改造。至于其余的两万多人,很简单,全部释放。既然东部鲜卑短期内已经没有了南侵的实力,元起也乐的大方,放这些人回去继续从事游牧。其实元起这样做也是逼不得已,他当然想把所有的鲜卑人迁居到幽并境内,和汉人杂居在一起,可问题是,元起根本拿不出那么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七章 一战而定--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