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三清原之无极生太极>第二百四十四章 军政分离

在燕京律颁布的同时,元起还在人事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调整。他把镇守在扶余的魏延、镇守在高句丽的张龙调了回来,为出征辛蛮和刺塔做准备。和张龙一起镇守在高句丽的邓芝,被元起任命为高句丽郡太守,总揽高句丽的事务,同时,元起还正式任命陈群为扶余太守,让他负责扶余的事务以及油田的事情,元起还把夏侯若派到了扶余,负责帮助陈群对油田进行开发,并同时接替魏延的职责,负责保护油田的一切机密,防止其他诸侯的探秘。

崔守的光州牧和公孙入云的护军将军之职不变,共同负责光州的军政大事,而原来崔守的并州牧长史之职,则由崔守力荐的张既担任,而公孙入云原来的辽西太守职务,则是由他的胞弟公孙越担任。

随同张既一起赶赴并州的,还有齐天的部将宇宫性,他将接替高顺的职位,负责统率并州的军士。至于高顺,这可是一位练兵的大家,元起可没有理由一直把他仍在并州,让高顺回到燕京负责训练军士。才是高顺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地方。

对人事进行调整之后,元起又在大都督府内,成立了一个军事府,其成员仅有寥寥数人,分别是诸葛亮、贾愿、荀略、李儒、鲁肃、徐庶和陈宫。这几个人在负责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担负起军事府的职责。在和平的时期负责对军备物资的验查,在战时则是负责制定作战计划,为元起出谋划策,并且一应军马调动,必需要经过他们的同意。为此,元起特意让王冶子和马均制造出两百多块大小不一的虎符,虎符上刻着一个“燕”字,每次军士的调动,带兵的将军必需要和军事府的几位对应手中的虎符。之后才能完成调动。调动完毕之后,带兵的将军要立刻回军事府交割虎符。经过军事府验收人马无误之后。才能交割伏虎和兵马。

在军事府成立的同时,元起还成立了一个政务府,和军事府遥遥相对,分处大都督府内的东西两侧。与军事府一样,政务府的成员也不多,只有元鹰、元和、顾雍、蒋琬、董和、杜畿、阎乙七人。元鹰虽然有些老迈了。但是他却不肯服老,每天忙东忙西的,元起干脆让治政相当有一手的父亲再度出山,为自己打理政务。至于元起的大哥元和。是最近才返回燕京的,他是奉了元协的旨意,回到幽州来帮助元起的,和他一起来的,还有同样进入政务府的杜畿。元协知道元起刚刚打下了光州,手上的人手一定不够用,就让元和还有杜畿前来帮元起的忙。

政务府的几人,除了元鹰、元和以及杜畿之外,其他几人也都是有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甚至元和跟杜畿,也被元起分别任命为典农中郎和典金中郎,分别负责农务和金属的管理工作。至于政务府的职责,则是负责协调配发二十四万大军的一应粮饷、军备等物资。在战时,则是负责筹措粮草,把粮草交给负责押送的将军,再送往前线的战场。

军事府和政务府的成立,等于把军政大权全部攥到了元起一个人的手里。通过军事府的七个人,元起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控麾下二十四万大军的一举一动,在通过政务府的七个人,元起等于是捏住了大军粮草和军备物资的命脉。军事府有调动兵马的权力,但是手里却没有兵马;直接带兵的将军手里有兵马,但却没有调动的权力,同时也没有粮草;政务府手里有钱有粮,但是却不能调动军队。相互之间形成一个完美的制约,组成了一个链条,有效的防止了日后出现兵变的可能性。

在元起麾下,所有的将士和谋臣,可以说都是赤胆忠心之人,但是元起也知道,自己的势力早晚是要扩张的,届时势必会有大量的人才加入到自己的麾下,元起可不敢保证以后加入进来的人,都是现在麾下这样的忠诚之士,人一多,难免会龙蛇混杂,为了杜绝屡见不鲜的兵变事件,元起提前成立军事府和政务府,也算是防患于未然了。

连续忙碌了十几天,事情总算是告一段落了,接下来,就是筹措粮草,打造军器,为出征做准备了。这次出征,元起只能带六万人参战,因此,武器的优良和粮草的足备,就成了十分关键的因素。粮草的事情,元起一向是不太过问的,有父亲和顾雍他们打理,元起放心的很,于是,空闲下来的元起,迈步走进了将作监,他想看看王冶子和马均师徒,最近有没有弄出什么精良的武器出来。

自从王冶子、马均对箭塔、抛石机以及溪子连弩等武器,做出改良之后,元起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缠身,已经很久没有来过将作监了。他期待着王冶子师徒能够再次给他带来惊喜。

刚刚进入将作监,元起就听到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嘎吱声响起,原来,是王冶子、马均带着几个人,在试验他们新近制作出来的弩炮。元起看到整个弩炮大部分都是用木头制作的,少部分核心位置,则是用铁制成,弩炮近乎一人高,两翼张开,足足有一丈宽。此刻,弩炮上架着三支儿臂粗细的标枪,每一根标戟都有二十斤左右的重量。显然,这就是弩炮的弩矢了,能发射这样沉重的弩矢,可见弩炮的张力是如何的惊人了。

利用机械的力量。把三根粗大的弩矢拉上了膛线之后,牙酸的嘎吱声戛然而止,王冶子有些凝重的稍微调整了一下弩炮顶端的准星,随即回头对马均说道:“可以发射了。”马均闻言,立刻用脚重重的在弩炮的底部一个机关上踩踏了一下。


状态提示:第二百四十四章 军政分离--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