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庆并不是一个人去见郑太后,而是和枢密院同知郑望之一同前往觐见,郑望之是原枢密使郑居中族弟,也算是郑太后的娘家人,虽然和郑太后不是姐弟那样关系亲密,只是远房偏枝,但他现在却是郑家在朝廷中官阶最高的子弟。
不过因为是偏支庶子的缘故,郑望之在郑家地位比较低,目前还很难成为郑家在朝廷中的利益代表。
因为范党案的缘故,李延庆和郑望之的关系不错,为了得到郑太后的支持,李延庆便和郑望之达成了某种协议,郑望之负责走通太后路线,作为投桃报李,李延庆支持郑望之入相。
拥立康王赵构登基有三条途径,一是太上皇赵佶或者皇帝赵桓指定赵构继位;二是知政堂六相一直拥立赵构登基;第三便是由百官推荐,太后背书同意。
但难度也很大,关键是大宁郡王赵谌还在宫中,作为皇嫡长孙、皇嫡长子,就算还没有来得及立太子,但按照法理,还是应该由赵谌继位。
历史上康王赵构继位,是因为皇族都被掳走,他才得到机会,现在赵桓的嫡子还在宫中,赵构的难度就比较大。
难度虽然有,但也不是不可能,宋朝已有先例,赵光义不就是接了兄长的帝位,赵佶同样也是接了皇兄的帝位,而且宋朝更讲究贤者为上,太宗、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徽宗都不是皇长子,所以只要操作得当,康王赵构一样能登基。
宁德殿,郑太后接见了李延庆和郑望之,郑太后年近五十,保养得很好,脸上没有一丝皱纹,看起来不过三十余岁,她对李延庆很感激,若不是李延庆率军奋力抗金,恐怕她现在已身陷金营,遭受非人虐待,还有她的几个女儿,更是会惨遭异族侮辱。
郑太后坐在一幅竹帘后,只能看见其身影,但看不到她的容貌,郑太后声音很轻柔,听声音便知她不是强势之人,不太会寻求象当年高太后那样垂帘听政。
“李少保,不知能否和金人商议,让官家和太上皇回京?”郑太后忧心忡忡问道。
李延庆叹了口气,“作为臣子,微臣当然希望能够救回太上皇,使大宋免受两帝被掳的羞辱,但微臣听说,太上皇和官家已经先一步被送去了燕京府,恐怕一时半会儿回不来,但微臣向太后保证,朝廷一定会想尽办法,赎回太上皇和官家。”
“李少保忠义,哀家铭记于心!”
这时,郑望之在一旁道:“启禀太后,赎回太上皇和官家不是一天半天,但朝廷不可一日无君,微臣和李少保前来,就是想请太后做主,早立新君!”
郑太后当然知道郑望之和李延庆一起前来,实际上就是代表了自己娘家的利益,李延庆手握军权,他必然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所谓让自己做主,无非是为了保证新帝人选的合法性。
她心里虽然有数,但该说的话她还是要说,郑太后沉吟一下道:“太上皇的嫡长孙、官家的嫡长子目前就在宫中,由他来继承父位,于情于理都很适合,李少保觉得呢?”
李延庆欠身道:“如果是太平盛世,大宁郡王即位倒也没有什么影响,可以由百官辅佐,慢慢成长,但现在是大宋生死存亡之际,大宁郡王才七岁,过于年幼,恐怕无法承担起这个重任,请太后明鉴!”
郑望之在一旁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太后,如果是大宁郡王即位,朱皇后必然会以太后身份临朝,微臣也认为在大宋危难时刻,太后临朝方式似乎不妥。”
郑望之是在很含蓄地提醒郑太后,一旦朱太后临朝,将是外戚朱家得势,就和郑家没有什么关系了,甚至郑家还会受到打压,这绝不符合郑家的利益,他提醒郑太后要考虑到家族利益。
郑太后当然听懂了郑望之的提醒,她淡淡一笑,“如果不是大宁郡王即位,那还有谁更适合?”
李延庆微微笑道:“康王年富力强,文韬武略,他必能带领大宋走出目前的困境,微臣认为他最适合登基,目前康王殿下在郑州管城县,请太后下懿旨,微臣将亲自带兵迎康王回朝。”
郑太后沉思片刻,“李少保可与其他大臣商议过?”
李延庆点点头,“微臣与蔡公相商议过,他也坚持认为康王最为适合。”
郑太后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只得答应了,“既然李少保认为康王合适,那哀家也没有意见,哀家这就下旨,请康王回朝登基!”
......
就在李延庆刚刚离开内宫,皇后朱琏便匆匆赶来了宁德宫,朱琏向皇太后施个万福,“臣妾特来向母后问安!”
郑太后冷冷看了他一眼道:“你不是来问安,你是有事来找哀家?”
朱琏低声问道:“臣妾听说李少保进宫,想问一问官家的情况。”
“哀家已经问过了,官家早已送去燕京府,短时间内是不会回来了。”
朱琏顿时慌了手脚,“官家回不来,那可怎么办?”
“李少保承诺,会尽力和金人谈判,让官家和太上皇早日回京,但国不可一日无君,李少保今天主要是来和哀家商议立新君之事。”
朱琏犹豫一下,小声问道:“是要立谌儿为新君吗?”
郑太后沉默了,向、郑、朱三大外戚家族早就达成共识,立赵谌为太子,将来全力辅助赵谌登基,同时让赵谌立向家之女为皇后,以继续保证三大外戚的利益。
可是形势比人强,在这个关键时刻,三大外戚家族谁都不在京城,丢下她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