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战国明月>第221章 军法无亲敢乱行

四月下旬,祁县北郊的一处空地已经搭起了不少帐篷,随着各路丁壮进驻,成了一座大军营。而聚集丁壮,加以整编之事,明月交给了当年同他去齐国的另一名黑衣,公仲寅。

赵国黑衣多是选功勋旧臣子弟,这公仲寅乃是赵烈侯时相邦公仲连之后,明月让他来管丁壮,主要是看中了此人的组织能力。

和笑里藏刀,收拾兵油子很有一手的肥平不同,公仲寅是个表里如一的人,人长得憨厚粗犷,平日里话不多,不爱美食酒色,平日里唯一的爱好,就是编竹筐……

明月在临淄第一次见这样一个八尺大汉蹲在地上细心地将薄薄的竹篾一一捋顺,缠绕在一起,编制成竹筐、竹篮时,也大吃一惊。

倒是肥平替公仲寅解释,说他们公仲家早已没落,沦为闾巷穷士,公仲寅父亲死得早,宗族又不愿意赡养,他自小跟着母亲生活,以编筐为生,直到先王亲政,开始遍寻历代将相之后,公仲寅才得以入宫补为黑衣。

虽然当了鲜衣怒马的王宫卫士,可这公仲寅依然保留了在闾左时的习惯,一闲下来,就喜欢编个竹筐,却见他态度认真,手速飞快,竹篾在他手里交织,不一会就变成了精巧的造物……

公仲寅办事也像编竹筐时一样仔细,他善于缄默地将本来一团乱麻的事情理顺。明月记得,自己刚在邯郸建立府邸,招揽门客武士时,因为百事待兴,管理有些混乱,正是公仲寅让武士、游侠们各展所长,把闹哄哄的众人按照特长分门别类。

此外,在赵括离开后,他那一百私兵,基本上公仲寅在管,赵括也对明月吐露说,公仲寅是四个黑衣里,最适合练兵的人。

这样的人,派来训练成分杂糅的各家丁壮,却是再适合不过了。

果然,当明月前往城北巡视丁壮时,公仲寅已经安排好了他们各自的住所,还整理好了各家丁壮名录给他过目。

“公子,祁氏提供了六百余人,温氏提供了三百余人,加上其他各豪长派来的人手,共得千五百人。”

“千五百人,倒是比之前的预料更多些。”明月问公仲寅:“你打算如何编排?”

公仲寅垂首道:“有两种编排法,其一,是按照宗族、氏姓、乡里来划分编制。其二,将各丁壮打散,按照分发的长短兵器来整编。“

这两种编排方法各有优劣,第一种法子胜在整编简单,赵国在地方上也有基本的乡、里、什、伍编制,带这些壮丁来的里父老、亭长到了战时就可以充当基层军吏……

不过这样一来,这些兵卒依然不算为他所用,暗地里依旧会听自家族长、乡吏的,等到真上山下泽剿贼寇时,这些人能否听从金鼓号令不得而知,遇到需要拼命时恐怕也不会尽力向前……

而第二种,将各乡完全打散,再安排尚武知兵的门客去统领,是最能将这些丁壮引为己用的法子。可贸然割裂他们的族属、籍贯谈何容易,很容易产生人心浮动的骚乱。再说了,明月手下的门客多是邯郸人,祁县方言和邯郸话差别还是很大的,勉强交流没问题,可难免有隔阂,难以做到有效指挥,很容易产生“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毛病。

倘若他有一年半载时间,明月肯定倾向于此,可如今只有短短两月……

想了想后,明月决定先让公仲寅击鼓,让这千五百壮丁先集合起来,看一看他们的秩序如何,再决定用哪种方法。

……”咚咚咚!“

沉闷的鼓点声在祁县北郊敲响,被明月安排在附近的一百名私兵闻讯,立刻就跟着自己的长官出了营地。他们跟着长安君去过临淄,被赵括耳提面命训练了半载,已经极有秩序,才用了不到半刻的功夫,就已经集合完毕,兵刃在手,站得笔直。

可祁县的丁壮,就慢多了,直到击鼓两刻后,他们才拖拖拉拉地聚拢到空地上来,也没什么队列,或一大群笼着袖子聚在一起,或三三两两勾肩搭背,还有人在外围不断说话,垫脚看看传说中的长安君……

在祁县这种户口不满一万的中等县邑,几百人就算声势浩大了,平日逢年过节,都没有如此多的人聚集到一起,乡下都过着鸡犬相闻却往来不多的生活,所以那些来自各乡、里的丁壮都有些兴奋。

底层的百姓秩序散漫,即便有带他们来的里父老训斥弹压,依旧十分松懈,他们显然没有把这当成是征召训练,而是农闲郊游。这人在这看到了自家亲戚,那人瞅见了仇人,这个家族和那个家族间曾因为争有争地打过架,这个里和邻里曾经为水源的归属结了仇,一时间,嬉笑怒骂响彻城北,场上乱麻似的,人影攒来窜去,没个章法。

这情形,看得明月一脸黑线,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站到辕门小台上,让几个嗓门大的人向所有人传递自己的话。”吾乃祁县之主长安君!“

丁壮们立刻就被吸引了注意力,瞧着这位身穿戎装,看上去十分英武的小公子议论纷纷。

“原来那就是长安君!”

“封君是什么官?比祁氏家主还要大么?”

“大,比县令、县尉都大,我亲眼见到祁翁都要向长安君下拜稽首呢!你看他旁边传话的人,便是祁氏的君子……”

等这一阵声浪过去了,明月继续发话:

“贼寇祸害百姓,横行乡里,吾将剿灭之,然县卒不足,故征召各宗族、乡里丁壮来此,每日供饮食两餐,汝等大可放心训练,勿有他虑!”


状态提示:第221章 军法无亲敢乱行--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