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崛起在大明>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语惊人

一石激起千层浪,每个人都知道李自成指的是什么?一下子,酒楼里再次安静了下来,这些书生心里有一些不快,对于李自成突然否定自己的分析,很是不满。

可是,李自成的这一首词着实震慑了众人。在场之人,自问之下,一时还作不出如此气势磅礴的词。因此,众人心里虽有不满,却未表现出来,

这时,身为大明三公子的陈贞慧走了出来,彬彬有礼的问道:“喔,这位兄台,既然这样说,势必有一定的见地,还望不吝赐教,也好让我们这些人有一个更为深刻地认识,对于时局。”

李自成嘿嘿一笑,也不拘束。对于众人眼里的一丝不满,也不在乎。而且,论起胡蒙乱绉,那简直是信手拈来。尤其是看过一本明末小说,更是直接套用,保证可以将这些呆若木鹅的书生唬得一愣一愣的!

“俗话说,物极必反,否极泰来。人得意之时,最忌讳忘志,忽略实际。”

所有人都愣了,无法反驳李自成的话语,不知道该如何反驳?从哪里反驳?这一番的话语,虽说的极是,却模棱两可。怎么解释,都行得通,都有理。

李自成也明白,如果仅仅这说,刚刚所建立的威名,一定会有所减弱,被这些人轻视,必须拿出一些真货来,让这些人信服,还要符合实际,北京城的真实情况。

一念及此,微微一沉吟,李自成稍稍一回想这些日子得到的消息,加上穿越前的记忆,随即又说道:“从后金军攻打长城之时算起,直到兵临京城,不到一个月。鞑子在关内攻城略地,横冲直转,焚我城池,杀我百姓,而蛮夷之军却未伤及皮毛。其中之理,怎能不发人深省?”

每个人都知道这些,刚刚还谈论过。经李自成这一提醒,众人从仇恨与喜悦中清醒过来,意识到更深层次问题。

从大安口到京城,足有千里之遥。在这段路城里,后金军的骑兵犹如一马平川,轻易地就夺去了一些城池。几乎没有得到什么强烈的抵抗,不到一个月就兵临京城。

或许后金的骑兵真的很强大,真的很剽悍。然而,其中暴露出的官军问题最为强烈,李自成接下的话语更是加深他们的这种看法。

“各位,在这段路程里,如果各地的驻军做出激烈的抵抗,配合得当。就算不能挡住鞑子的铁骑,也能让其付出血的代价,怎么可能兵临京师,在皇城下耀武扬威?”

李自成停顿了一下,似在给众人时间,消化他讲的内容,回想一些记忆;又像是在给自己时间,以便组织语言,说出更多具有震撼性的内容。

片刻之后,李自成的声音再次响起,回荡在静幽幽的酒楼之内。

“皇帝发出勤王令之后,也将近有一个月。聚集在京城周围的各路援军,最少也有二十万到三十万之众。可是,到现在为止,也就传出了一个广渠门之胜,鞑子折损兵卒两三万。然而,却从未听说过官军损失多少?这一切的一切,各位不觉得奇怪吗?”

“还有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各路的援军虽多,却从未听谁说过,统一指挥的将领是谁?而且,保卫京城之战,只听到寥寥的几个总兵在作战,其他将领带去的援军呢?怎么没有听到过他们与鞑子厮杀的消息?这些援军究竟在哪里?又是在打着什么主意?他们又为什么会这样?”

一番话下来,使得众人震撼不已,内心翻起了惊天骇浪!尤其是最后几句的连连逼问,最为锋锐。名义上是在置疑各路援军的总兵,但矛头却是直指皇帝!

在场的许多人都是天下的名士,经常讨论时事,针砭时弊,怎么会不明白朝廷的一些情况?武将虽然勇猛,作战彪悍。但他们的束缚太多。想要久存下去,就必须有一个靠山。

所以,大明就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武将的官职虽高,却远远比不上同阶的文官地位。对低于自己品级的文官逢迎,那更是常有的事情。

众书生脑海里闪过这个念头之时,对李自成既敬仰,又忌惮不已,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在他们的心里,李自成这个人的文采虽好,作出的词让人胸怀澎湃。

可是,这位仁兄的观点比他的词还要标新立异,还要尖锐。如此公共场合,就敢攻击朝廷,攻击九五之尊的皇上,真的是大胆之极,无人可望其项背。

此刻,酒楼里的气氛格外诡异,每个书生都与李自成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担心今日谈话内容传了出去,影响他们的仕途。同时,又为李自成这鞭辟入里的见地而暗暗折服!

李自成愈发的得意了,仿佛说顺嘴了,思路清晰起来,想起众人的高谈阔论,随即总结的说道:“所以啊,广渠门之胜,只能算作小胜,并不代表以后的结果。各路援军不能形成统一的指挥,诸多将领各怀心思,秉持着作壁上观的态度,要想击退后金军,将会很难。”

“而且,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未击退鞑子军,还未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整个朝廷却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兵法有云,骄兵必败,应用于此,又有何区别?”

鸦雀无声,更加的寂静,针落地的声音都可以听闻。

这时,李自成还想要说什么,来一番高涛阔论,在柳如是的眼前显摆显摆。可是,田见秀快步走了上来,来到李自成的旁边,附耳说道:“老大,咱们快走吧~!咱们的目的还未完成,一旦被人认出来,就不得不提前返回秦岭。”

旋即,李自成就像被泼了一


状态提示:第一百二十五章 一语惊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