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红警之蓝星来客>第52章 牛蛙载具和磁暴快艇的配合

苏军的磁暴快艇和牛蛙载具都有着各自的特殊用途,磁暴快艇是两栖作战车辆,一对对磁暴快艇在靠近海岸后,直接利用机械爪子撑起躯体,变成一个类似于六足的长虫的摸样,开始飞快的向岸上奔去。

配合着从牛蛙载具发射的动员兵(对,你没看错,牛蛙载具可以车载的发射筒,用压缩空气将人发射到一个地点。)以及空中双刃直升机和无畏战舰的火力支援下。很快,杨昊的第一道防线就宣告瓦解。

这种快艇的诞生是由莫斯科一位负责磁暴步兵部队装甲服中的便携式磁暴线圈的科学家发明的,这位科学家爱好钓鱼却水平不怎么样,经常失望而归,为了提高自己的钓鱼水平,他将注意打到了他负责的磁暴线圈上面(这,钓不到就用电,不亏是毛子。)

抱着我钓不到还电不到的想法,他设法搞到一套磁暴线圈,然后改装到自己的快艇上。为了不被磁暴线圈伤到自己,他又给他的船装备了橡胶涂层,以此来隔绝磁暴线圈向水中释放的电力通过船体在导回船体。

很快,这名科学家就完成了对自己快艇的改装,经过试验,效果很不错,不仅可以电到一大群的鱼,要是在加大释放电流,还可以将鱼电熟。

这个奇怪的游艇引起了实验科技部的注意,他们对于这个快艇的武装后的能力十分的感兴趣,在将这位科学家调入实验科技部后,他们获得了这位科技家的设计思想,给他提供资源和支持后,终于,这位科学家制造出了现在的磁暴快艇。

整个磁暴快艇的武器只有伏级磁暴线圈两个、其余的武器一概没有,动力和供应磁暴线圈的装置是一台特殊改装的特斯拉反应堆,搭配上可以在陆上使用的六足全地形推进系统,使得磁暴快艇具备了反地面和反装甲的设计要求,由于不仅可以在海面使用,还可以上陆进行对地攻击任务,多种用途以及低廉的价格使得他很快成为苏海军的青睐,得以大量装备苏海军各个舰队。

至于牛蛙载具,这个由卡兹米诺夫设计局设计的两栖装甲车辆,绝对违背了装甲车辆的设计用途。

他装备着一座98响炮式步兵部署系统以及可以在近岸展开的履带。

除此之外,他装备的pvs5-7乌云式机炮,不仅可以追踪高速飞行的目标,还有瞬间朝着天空布满无数的金属碎片,车辆的全地形履带一接触陆地就会自动展开,使得牛蛙载具可以很方便地在水陆模式切换。

杨昊看着被牛蛙载具和磁暴快艇轻易就突破的第一道防线欲哭无泪,马丹,虽说这些是临时抱佛脚设置的,但是好歹也抗个小时啊,这还不到半个小时,就被突破了。

他也不想想,上有巡航导弹挨个点名以及空中飞人,下有磁暴快艇武装突击,第一道防线没有被瞬间洞穿算是很给力了。

“vt4坦克营在哪里?让他们到第三防线前面待命。”杨昊在基地指挥室内说道,第一道防线只撑了不到四十分钟,这让杨昊感到十分的棘手,现在远程通讯系统还没修复完成,派出去求援的也没见回来,现在只能让vt4提前进入战场了。

本来杨昊的打算是让vt4坦克在第三防线进行作战,他的设想是第一和第二防线至少能抵达苏军四个小时以上的时间,然后等到苏军士气被第一第二防线消耗的差不多的时候,在派vt4坦克进入第三防线协助防守。

但是没想到的是,第一道防线只抵挡了苏军短短不到四十分钟的时间就宣告瓦解,这一下子打乱了杨昊的部署。好在,在当初设置防线的时候就考虑了撤退问题,在基地雷达探测到无畏战舰的第三波打击目标就是第一防线的时候,杨昊只能是让负责防守第一道防线的一团全员撤离。

毕竟,这只是一条刚刚设置不九的防线,做不到像上甘岭兔子挖出来的坑道一样坚固,第一道防线可是没有山体来作为缓冲的对象,在一个杨昊手里的部队也不像是志愿军,拥有大把的土工作业经验。

在一个,苏军的v4“大锤”巡航导弹的威力也不是志愿军面对的美式榴弹炮的威力能比的,一个一个大坑绝对不是闹着玩的,再加上空中还有双刃直升机的直接火力支援,再给杨昊十万部队也是填补满。

将一团撤到第二防线后,杨昊将负责第二防线的二团和剩余的一团所以人集结在一起,组成一个加强团,并将加装“毒刺”防空弹的多功能步兵车集中了十辆,以此来对付苏军的直升机部队。

苏军登陆部队在突破杨昊的第一道防线后,便马不停蹄的释放人员单位和车辆来巩固滩头阵地。后方加莱的移动式基地车也开始从加莱出发,以期能够在英国本土建立前进基地。

空中,大批的双刃直升机吊装着铁锤坦克开始进行运输,无畏战舰携带着护航舰队继续前移,在距离海岸不足一百公里的地方停泊,然后再次发射v4“巡航”导弹对杨昊的第二防线和第三防线进行试探性打击。

得想和办法让那些无畏战舰不能在随意的进行导弹支援了,杨昊在心里想着。这几艘无畏战舰带给杨昊太多的麻烦,再不对他下手的话,他设置的第二防线也撑不了多久。

杨昊的第二防线设置在距离海滩不远的居民区,这个居民区之间面向着海滩,要想彻底占领这个地方,那么这座居民区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因为他就直接卡在登陆海滩和杨昊基地之中。

要么突破居民楼,要么退出


状态提示:第52章 牛蛙载具和磁暴快艇的配合--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