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时空监察官>第一百四十二章 环球旅行㈤

张宇这次在印度,不拍照,不体验特色饮食,全部食品和饮用水生活用水全部空运。

没办法啊,印度的圣河,他实在是接受不了啊!

在新德里的最后一天,他们的奔驰g65车队穿过猴子遍地脏乱不堪的市区,前往最著名的泰姬陵参观。

泰姬陵是莫卧儿王朝皇帝沙贾汗为爱妃泰姬·玛哈尔所造的陵墓。

玛哈尔嫁给沙贾汗的20多年里,两人形影不离,当1622年她38岁死去时,皇帝悲痛欲绝。

而这个王妃她的最后愿望,就是长眠在一座美丽的陵墓中,于是沙贾汗亲自设计,动用了几万工人,耗费巨资,花了22年时间建成泰姬陵。沙贾汗本想在河对岸为自己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并在两者之间建一座黑白相间的桥。

但他的儿子发动政变夺取了王位,并把他囚禁在阿格拉堡。沙贾汗的余生就在阿格拉堡中度过,透过一扇小窗日夜遥望着泰姬陵。

凡是见过泰姬陵的人,都被它那洁白晶莹、玲珑剔透的身影所倾倒。

这是一座全部用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宫殿式陵园,是一件集伊斯兰和印度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古代经典作品。

印度著名作家泰戈尔曾赞美道:泰姬陵是“时间面颊上的一滴泪”。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最强奇妙的就是,泰姬陵百看不厌,它仍旧能使人惊讶。因为它在一天里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自然光线中显现出不同的特色。

泰姬陵虽然它是一座陵墓,可它却没有通常陵墓所有的冷寂。相反你感到它似乎在天地之间浮动。它的和谐对称、花园和水中倒影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令无数参观者惊叹不已的奇迹。

据称估计有2万名工匠参与了泰姬陵的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传言一位法国人和一位威尼斯人参与了工程的部分工作。

不过至今没有一位建筑师被记录肯定参与了陵墓的建造——这对这个建筑物是很适宜的,因为建造它的本意在于让人们只记住在陵墓里的人。7:00朝霞升起时分,初升的一轮红日伴着朱木拿河袅袅的晨雾,仿佛要将泰姬陵从睡梦中唤醒,此时的它显得静静的。

中午时分,泰姬陵头顶蓝天白云,脚踏碧水绿树,在南亚一向耀眼的阳光映衬下,更出落得玲珑剔透,光彩夺目。

傍晚,泰姬陵迎来了它一天中最妩媚的时刻,斜阳夕照下,白色的泰姬陵开始从灰黄、金黄,逐渐变成粉红、暗红、淡青色,随着月亮的冉冉升起,最终回归成银白色。在月色朦胧中,泰姬陵显得格外高雅别致和皎洁迷人,犹如美人泰姬在含情沉思。

不过据称,泰姬陵最美丽的时候,是朗月当空的夜晚。白色的大理石陵寝,在月光映照下会发出淡淡的紫色,清雅出尘,美得仿佛下凡的仙女。

张宇和杨沐雨晨很认真的参观了这个宏伟的大理石建筑。毕竟这是印度为数不多的正经建筑之一。

陵墓建造在一座高7米、长宽各95米的正方形大理石基座上,四角各有一座高耸着的宣礼塔,塔高40米,内有50层阶梯,专供信徒们每天拾级而上,登高吟诵《古兰经》,这四个宣礼塔是向外倾斜的,及时倒掉也不会朝中央陵寝倒去。

陵寝东西两侧各有一座白色圆顶的红砂岩建筑,一座是清真寺,一座是答辩厅(搞清楚不是毕业答辩用的)。两座建筑式样相同、左右呼应、对称均衡,维持了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

陵寝四面各有一扇33米高的拱型大门,旁边还有许多小门。白色大理石的外墙上雕嵌着美丽的花纹、文字和图案,庄严肃穆而又精美典雅。

四壁都有一座三角形的拱门,状如壁龛,装有透雕的大理石石扉。六座小拱门,分两层排列,形似石雕窗户。寝宫内的门窗都用白色大理石镂雕,墙上用翡翠、水晶、玛瑙、珊瑚、红宝石、绿宝石镶嵌着色彩艳丽的藤蔓、枝叶、花朵。花朵的枝干用黄金做成,据说其中的一些工艺,还出自于我们中国工匠之手。

不过陵墓里面还是摆脱不了内种阴戚戚的味道,同体都是大理石的本色,除了大量精美的雕刻也没什么值得称赞的了。

在这里的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远眺晨曦之中的泰姬陵,然后上路前往斋普尔,在那里也有不少独一无二的景点的。

琥珀堡位于斋浦尔的旧都amber一座能俯视全城的山丘之上,是印度古代藩王rajah于1592年建立的都城。不同于“粉红之城”的其他建筑颜色,城堡由奶白、浅黄、玫瑰红及纯白石料建成,远看犹如琥珀,故称之为琥珀堡。堡垒内规模宏大华丽,有接见公众的e、接见大臣的e、皇室居住的庭院。特别是“镜之宫”ahal尤其瑰丽,宫殿用玻璃嵌壁,在阳光的反射下,整个宫殿熠熠生辉。

张宇和杨沐雨晨骑着大象在城墙上溜达一圈,前往下一个地点。

城市皇宫,城市皇宫位于旧城中心,是印度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迹之一。王宫是拉贾斯坦城邦臣服于莫卧儿帝国后,于1728年兴建的宫殿,现在的斋浦尔国王还生活在皇宫内。皇宫由多个宫殿组成,单是城门就有8个之多,建筑奢华,几乎占了旧市街四分之一面积。

然后再去坐船到水上皇宫看一看,碧丘拉湖中心静静地浮着两座


状态提示:第一百四十二章 环球旅行㈤--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