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决战第三帝国>第四百一十三章 反斜面

反斜面工事之所以被称之为反斜面工事,就是因为它构筑在反斜面上。

工事一般讲究居高临下,这样视野和射界都更宽更能挥火力。

但反斜面工事却反其道而行构筑在低处。

当然,它依旧存在低处的许多缺点,比如视野不开阔、投掷手榴弹不远等。

事实上其中许多缺点可以通过工事及协同解决,视野不开阔就与友军分工合作并保持联系;手榴弹投不远则是通过一侧高一侧低的战壕解决……工事本身位于斜面上有一定的斜度如果再把战壕的两侧构筑成上高下低,那么敌人的手榴弹是很难投进战壕的,原因是较高一侧实际上会使战壕成为投掷死角,手榴弹投掷下来要么被挡在外头要么越过战壕滚到另一侧。

重点是,反斜面战术会使敌人大量重型装备无法挥作用。

比如在对面高地已经开上山顶的美军坦克,这些美军坦克可以对恩纳高地的山顶阵地实施火力压制,但它们的机枪怎么着也无法穿透山体,于是就对恩纳高地的反斜面阵地失去威胁。

简而言之,反斜面工事就是牺牲一部份地理上的优势而达到削弱敌人现代化装备的目的。

当然,这同样是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使用的战术……志愿军与美军的装备差距实在太大了,飞机、大炮、坦克完全就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在这种情况下,志愿军就只能选择在反斜面上构筑工事……在正斜面构筑工事基本没有意义,因为美军可以用强大的火力将构筑在正斜面的工事炸得一干二净,那对美军来说就只是消耗多少炮弹的问题。

但是,如果把工事构筑在反斜面,先就是大炮、坦克基本无法挥作用,美国大兵只能用人进攻志愿军坚守的山顶阵地和反斜面阵地,而这一点恰恰又是美军的短处。

就像现在这样,德军同样也没有制空权。

没有了制空权也就无法在炮战上压制对方,因为炮兵阵地一暴露就会遭到敌人战机无情的轰炸,同样装甲师也无法在白天挥作用,于是就只能选择这种类似志愿军与美军对阵的战术。

不过虽说是“只能”,但实际上美军却是被压在山顶阵地上无法冒头同时也不知道怎么进攻。

德军士兵们在反斜面工事里有准备,一把把步枪架在工事上对准山顶阵地,美国大兵冒一头打一个,再冒一个再打一个……攻上山顶阵地的美国大兵愣是被压得死死的无法前进半步,大批的美军士兵则被堵在正斜面上无法前进。

“见鬼!”艾伦少将对攻上高地的美军指挥官琼斯少校怒吼道:“你们已经占领了高地,还有什么可以阻挡你们的?”

“敌人在下方建立了几道防线,将军!”琼斯少校在枪炮声中大声回答:“他们的枪法很准,我们伤亡很大,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们在哪!”

“冲下去!”艾伦少将下令:“你们居高临下,组织你的火力进行掩护,用刺刀、用手榴弹……不管怎么样,突破他们的防线,听清楚了吗?!”

“是,将军!”琼斯少校回答。

然后抬起头来就大叫:“迫击炮,机枪……做好掩护准备!”

琼斯把迫炮阵地安排在正斜面……迫击炮弹道弯曲,可以跨过山顶高地打到一面,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安置到空间狭小同时也会被敌人瞄准的山顶阵地。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迫击炮需要在炮兵观察员的引导下对敌人防线进行试射。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两个炮兵观察员在探出脑袋还没几秒钟,就被对面飞射来的子弹打穿了脑袋。

直到琼斯少校用火力对观察员实施掩护才勉强完成了试射。

接着,琼斯少校又花了十分钟的时间布置了下机枪位,确保它们能够很好的压制敌人的火力而不会被冲锋的自己人挡住射界。

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琼斯少校就大声命令:“上刺刀,准备好手榴弹,听我命令,用尽全力甩出手榴弹,然等他们爆炸后再起身冲锋,明白了吗?”

“是,长官!”

琼斯少校要交待这么详细是有原因的,第1步兵师虽然训练有素,但毕竟还是头一回上战场,许多士兵一紧张完全把训练场上的技能都忘光了,许多人在手榴弹刚抛出时就迫不及待的冲锋,结果就是倒在自己的手榴弹下。

然而,琼斯少校不知道的是,他们的危险根本就不是这个。

“你们准备好了吗?”琼斯少校问。

“是的,长官!”

“迫击炮!”琼斯少校朝迫炮连举起手,放下的同时就大喊:“射!”

“膨膨”一阵炮响之后,数十门不同口径的迫击炮就朝山顶高地的另一面打出一排炮弹。

接着在琼斯少校的指挥下又打了几轮……

与德军每个排都装备有一门5o迫击炮(迫击炮),再加上每连都有一个机炮排装备两门,营下还有机炮连等,一个营就装备有四十门左右的迫击炮。

当然,琼斯少校没法将他们全都聚在一起,这其中还有一些部队甚至分散在山下无法上来。但组织起的二十余门迫击炮朝另一面一阵乱轰,那威力也是不可小觑了。

在轰炸时,负责掩护的机枪手就乘着这个机会架起了机枪,也不管有没有现目标,就朝烟雾中“哗哗哗”的打去一排排子弹。

“手榴弹!”琼斯少校大喊。

美国大兵们将早已抓在手里的手榴弹一拉保险栓,然后就接二连三的朝


状态提示:第四百一十三章 反斜面--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