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霜重。三百余骑人马沿山脚下的栈道自北朝南疾驰,在他们的右手边,就是独石水,此刻,崖壁上的翘石遮断了望眼,目光所及处,不见水流,只能凭本能判断出那边似有一条无底的深壑。
急骤的蹄声似汇成了滚雷,震得大地微微颤抖,深壑那边不时有悬石滚落下去,良久之后才传来一声刺耳的轰鸣。
前方豁然开朗,坡势渐趋平缓,被崇山遮蔽已久的阳光蓦然挥洒下来,让三百余骑士沐浴在耀眼的金辉中。
“殿下,穿过这片矮丘,前方便是独石水的下游——龙门川。”赵岗紧随朱祁铭右侧,语气透着分发自内心的亲近**,这个过去总爱无事生非的亲卫军副千户如换了个人似的,每次看朱祁铭时,目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笑意与其说是源于恭敬,不如说是出自崇拜。
眼见五百亲卫军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一群让人一瞥之下,精神不禁为之一振的虎贲之士,又亲耳聆听朱祁铭一谋一算都如此的丝丝入扣,令人顿生强烈的期待感,换了谁都不能不对这个少年亲王刮目相看,赵岗自然也不能例外。
朱祁铭右侧的商怀英则矜持得多,不过,这份矜持也只是仅限于神态上而已,至于语气嘛,商怀英话中流露出来的那分亲切与赵岗相比,不遑多让。“殿下,一个多月了,能走马的地方都跑了个遍,有些地方勘察了多次,接下来还要四处勘察吗?”
“不必了,本王熟读《平虏七策》,又经实地勘察,对这里的山川地貌已了然于胸。”
前方的山势陡然变得峻峭起来,一条落差极小的坡道呈现在眼前。降下马速,顺着坡道前行里许,就见到了龙门川的河床,浅浅的细流如一条碧练蜿蜒南去,两岸白石横陈,让人一瞥之下,不禁想起王维的诗句,“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朱祁铭举起右手,三百余人立马勒住马,定在了缓坡上。
只须涉水渡过龙门川,对岸就是宿营地。但朱祁铭的归心并不迫切,只是离营一日,在外露宿一晚而已,此时他还有心情从容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良久之后,朱祁铭扭头后顾,身后是五十名弓兵、五十名槊兵、一百名刀兵,还有一百名亲卫军,此刻他们个个在马背上挺直着身板,相互间的间距如测量排定一般精准。在如此严整的军容下,应该潜藏着比岩石还要坚硬的意志。
他心中有分欣慰,目光很自然地落在了身后两名年轻百户脸上。右手那人是弓兵百户,年仅十七岁,叫石峰,生得眉清目秀,虽然长相清秀,但力气大得惊人。大明卫所军大多只能开一石弓,越府八百勇士中的弓兵则用两石弓,而石峰能开两石以上的强弓,至于这“以上”是个什么概念,还真不好说,反正达不到三石,传说中的三石弓、六石弓在大明不存在,或许是历代计量单位不断调整带来的统计混乱吧,在明朝开三石弓,拉力超过两百八十公斤,这一重量比现代大力士的最新举重世界纪录还高出不少,想想都不可思议。总之,石峰的臂力惊人,且骑射准头极佳。
当初组建弓兵时,只求单项突破,以期在骑射上超越瓦剌骑兵,
(本章未完,请翻页)故而弓兵全由特长生组成,且平日里只练骑射,配置的短刀聊作防身之用。但不料石峰用短刀也是得心应手,短刀如“鱼肠剑”一般锋利,石峰用它十次中有五次可刺穿厚甲,殊不知,别人十次能刺穿一次就要欢呼雀跃了。可惜,石峰没练过长刀、马槊,否则,他真有可能成为全能冠军。
紧随朱祁铭身后左侧的,是刀兵百户王烈,年纪更小,只有十六岁,身材与石峰相当,于石峰相比,姿容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年前朱祁铭在越府筛选幼军时嫌他年纪太小,身板又不够出众,差点将他扫地出门,退回到京营中,不料去年末比武赛艺挑选八百勇士时,王烈脱颖而出,绝对力量不大,但他十分的灵巧,一柄刀使得迅捷无比,比别人明显快一拍,落刀处必中要害。
刀兵配双刀,一柄长刀一柄短刀,长刀用于马上冲杀,短刀用于近身格斗。王烈的短刀功夫也十分出众,算来算去,恐怕只比石峰略差。
朱祁铭用人可没什么官场讲究,只要能力强、胆气壮就行,这两样刚好石峰、王烈都具备,于是,他们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一线主官。你还别说,年纪长些的士兵还没有不服气的!关键是用人风气要好,风气一坏,什么能力与胆气都是浮云!
那边商怀英无心赏景,只顾凝目而思,良久后叹了口气,“已过去了一个月,龙门卫、松树堡、独石堡一带并无动静,,今年秋冬两季瓦剌人或许不会越境劫掠了。”
“不来正好,边民少受劫难正是本王之所愿。”朱祁铭转过头来,淡然一笑,“商公公不必心急,鞑贼今年不来,还有明年,咱们不缺耐心。”言毕举手一挥。
三百余骑人马开始涉水渡河,水流最深处还不能尽没马腿,故而渡河十分顺畅。
骑队上了岸,绕行五里远,便回到了营地的练兵场。唐戟与蒋乙急急迎了过来,不待朱祁铭下马,唐戟就禀道:“殿下,方才松树堡那边一名快骑来报,有十二骑鞑贼入境,沿西边一条小道一路南行,距此约七十余里。”
“快骑是何时来报的?”
“在下看过沙漏,此时距快骑来报不出一刻。”
“西边那条小道距此十余里,快骑的马速超鞑贼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