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怪先生们如此伤心,而是这个问题是所有人都一直迷惑的。
这个家到底是犯了哪一路神仙,才一年多时间里,这日子就像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这日子一天一个样,根本就不是两年前那种日子。
很多人都细细回味着他们的好日子是从季清妍嫁进来时才逐渐起色的。
毕竟之前顾家穷的叮当响时,都没有想过去做什么柿饼,去做什么枸杞。
为什么自从机器人嫁进门入后才短短半个月时间他们家摘的枸杞就卖了钱,也正是如此,那茅草屋他们也没做多久就搬进了新房子。
更是有人觉得或许是他们搬进的新房子,这日子才像是开了挂似的,瞧瞧现在。
开作坊做生意,到府城里开买铺子,甚至是一家人都买了铺子,这是如何一个节奏。
的确,顾家大房,二房,三房都买铺子,甚至连顾老太爷都参了股份。
这让临山村所有人都惊讶的同时忍不住怀疑。
为什么同样都是喝临山村井水长大的人,为什么人家就是能这样飞黄腾达子子孙孙又很争气,而他们就只能打工的命,孩子们又不喜欢读书,就喜欢满破乱跑,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有人甚至断言,这顾家或许会重复当年的辉煌。
如果他们的想法让季清妍知道,只能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
没办法,她只是一个大自然的搬运工,不,应该说,她只是一个带着一个巨大的作弊利器的窃剽工,不断的剽窃着人类发展的成果。
但她同时也是一个搬运工,在剽窃的同时也把人类的智慧结晶过早地传授给这里的人们。
并且惠泽于这里的人们,就比如两季稻,虽然季清妍是偷了古人们的智慧成果。
但同时也让这里的人们不再饿肚子受穷,如此惠泽民生便不会让她感到一丝丝内疚。
甚至还有很多的沾沾自喜,如果不是因为她,那些人到现在还在挨饿,更不要说临山村人的贫穷和落后。
就比如现在想发展的烤鸭事业。
虽然也防备着那些人过早的剽窃她的作品,但只是想先走一点点,等时机成熟了,还是会如同枸杞和柿饼一样,让大家都不再觉得它们的遥不可及,高不可攀,会撕开它神秘的面纱,出现百花齐放的鼎盛时期。
明初年间,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皇帝也爱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
宫廷里的御厨们就想方设法研制鸭馔的新吃法来讨好万岁爷,于是也就研制出了叉烧烤鸭和焖炉烤鸭这两种。叉烧烤鸭以“聚德”为代表,而焖炉烤鸭则以“便宜坊”最著名。金陵烤鸭是选用肥大的草鸭为原料,净重要求在25公斤左右。
据说,随着明成祖即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也顺便带走了不少南京里烤鸭的高手。
在嘉靖年间,烤鸭就从宫廷传到了民间,老“便宜坊”烤鸭店就在菜市口米市胡同挂牌开业,这也是北京第一家烤鸭店。
而当时的名称则叫“金陵片皮鸭”,就在老“便宜坊”的市幌上还特别标有一行小字金陵烤鸭。
比起挂炉烤鸭,以便宜坊为代表的焖炉烤鸭似乎在人们的印象中不那么深刻了,好在有着近600年历史的老字号便宜坊,已经以焖炉烤鸭技艺申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创始于明永乐年间的焖炉烤鸭,相对于聚德的名气,其实历史更早,至今已近600年历史。
所谓“焖炉”,其实是一种地炉,炉身用砖砌成,大小约一米见方左右。
其制作方法最早是从南方传入北京的,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是由炉内炭火和烧热的炉壁焖烤而成。
因需用暗火,所以要求具有很高的技术,掌炉人必须掌好炉内的温度,温度过高,鸭子会被烤煳,反之则不熟。
焖炉烤鸭外皮油亮酥脆,肉质洁白、细嫩,口味鲜美。
安顿好了烤炉,顾少涵和季德福兄弟俩开始按照季清妍想象的那样,接通了厨房的管道,厨房里早就干得热火朝天了。
无论温度和时机都已到达最佳,就等着烤箱就位。
没办法,准备好的几只鸭子,早已码好了味,正准备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进烤箱里烤制。
选用一只成年鸭,采用切断三管法宰,杀放血,烫3分钟左右,烫毛、煺毛操作要轻而快,毛煺得干净又不伤皮肤,然后在鸭翅下开一小口,取出内脏,掏膛时动作要快,内脏完整不碎,断去鸭脚和翅膀,然后进行涮膛,把鸭腔、鸭颈、鸭嘴洗涮干净,将回头肠及腔内的软组织取出,要使鸭皮无血污。
将鸭体用饴糖沸水浇烫,从上至下浇烫34次,然后用糖水浇淋鸭身,一般糖水由饴糖与水配置。
将已烫皮挂色的鸭子挂在阴凉、通风处,使鸭子皮肤干燥,这些准备工作早就已经做好了,就等着烤炉的就位。
现在看见烤炉已经按好,所有人的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因为是试用阶段,季清妍便准备一只一只的烤。
在一旁做着准备和记录,这样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准确的温控。
虽然顾少扬觉得很不甘心,按照大嫂的说法,他一个人就可以吃下一只鸭子。
现在大嫂却只烤了一只,够谁吃
但也知道现在是试用阶段,就像大嫂说的,万一到时候味道不好,岂不是白受罪,还不如等大嫂把手艺练出来后,可以敞开肚子大快朵颐。
经过两个小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