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清首富>第二百二十三章 粤海危机

在大明治下,澳门从来就不算是葡萄牙的殖民地。这里只算是地方官府借给葡萄牙商人补给的补给点。葡萄牙人在这里没有管制权、没有司法权,甚至就是居住生活的权力也不如天朝子民来得方便,就算要修葺房屋,也需要大明香山县县令的同意。

然而由于地方官府的不作为,葡萄牙人金钱开路欺上瞒下,才在澳门经营起这么样一片基业来,然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属于地方官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的,并没有任何法理可言。

而如今英国人要做的事情,简直就是把澳门当作葡萄牙的殖民地,而且是要求大清朝廷把这块殖民地“转”给英国——这样的企图,都别说是紫禁城的主人肯答应了,按照乾隆太上皇的脾气,就连传递文书的人,可能都得人头落地!

看着潘有节手里的那份文书,卢、叶几乎都能想象得到如果真的按照英国人的要求递上去,老皇上会是何等的震怒了。

无论是卢关桓还是叶大林,这时都没有想那澳门的事情该怎么解决,而是另外一个对他们来说更加棘手的事情。

叶大林就问:“这文书…怎么处置?”

卢关桓道:“交给粤海关、或者总督府吧,我们不能碰这个。真由我们递上去了,就算不死,也得扒层皮。”

吴承鉴淡淡道:“交给粤海关、总督府,那不还是我们交上去的么?”

叶大林的眼角一下狂跳了起来。

潘有节哼了一声,点了蜡烛,当着三人的面就将文书给烧了。

在米尔顿看来,这是很重要的外交文书,但在大清这边,这个世界只有“朝贡”,没有“外交”。东印度公司也好,度路利少将也罢,都没有通畅的渠道与大清朝廷的官方进行沟通,按照太上皇的谕旨,他们只能通过保商来提出他们的乞求{是的,乞求},并且服从保商对他们的管理——不管有多一厢情愿,眼下朝廷的体例就是这样。

潘有节烧了文书,米尔顿除非能打入广州城,否则对保商们无可奈何。

叶大林道:“文书是烧了,但澳门的事情怎么办?我可是听说了,番夷的兵船都已经…”他把声音压低了:“你们知道的。”

“这事就不是我们能处理的。”潘有节转头看向卢关桓:“要看总督府那边是什么意思。”

卢关桓黑着脸,许久,才说道:“没有意思。”

叶大林道:“什么没有意思,什么意思?”

“就是什么意思都没有!”卢关桓几乎咆哮:“总督府那边,只当什么都没发生!”

叶大林眼角的肌肉又在跳了:“这样掩耳…什么来着?”

“掩耳盗铃。”吴承鉴帮忙补了。

“对,掩耳盗铃…”叶大林说:“总有掩不住的时候——人家兵船都来了。”

潘有节转向吴承鉴:“昊官,你怎么看?”

“我能怎么看。”吴承鉴道:“我们号称保商,富甲天下,其实钱是皇上的,命也是皇上的。咱们的脑袋,都在总督老爷、广州将军、监督老爷手里头提溜着。既然如此,他们想掩耳盗铃,我们除了跟着掩住耳朵,还能做什么?难道绕过他们,直接给朝廷上书?”

叶大林冷笑:“真这么做了,不管后续如何,第一个死的就是我们!”

“既然这样…”潘有节扫了扫蜡烛下的灰烬,道:“那这事就当没发生过吧。”

叶大林道:“我今天没来过。”转身就走。

卢关桓叹了一口气,也走了。

屋里只剩下两个人了,潘有节道:“昊官,这事你怎么看?”

吴承鉴说道:“这个事情,其实还是蹊跷的。”

“你是说…”

“这事和大人应该知道的。”吴承鉴说道:“吉庆或许昏庸,但以和中堂的英睿,不可能不清楚此事干系之重大,但是他却没把事情捅破。”

潘有节没有问吴承鉴怎么知道吴承鉴没有捅破,因为乾隆太上皇的性格他很清楚,事情如果捅破了,紫禁城早就劈下惊雷了,不会像现在这样无声无息!

“那你觉得…他为什么不捅破。”

“我不知道!我不想猜,也猜不出来!”吴承鉴说道:“我只知道这个事情再这么拖下去,只会越拖越糟。”

“或许…英夷只是心怀侥幸,得不到回应,就会退去…”

“万一不退呢?”吴承鉴道:“万一…他们的兵船直逼广州呢?”

潘有节微惊:“他们敢!”

“万一他们就敢呢?”吴承鉴道:“炮舰还在澳门时,我们尚能遮掩,一旦炮舰逼到黄埔,那时节,这事便谁也盖不住了。启官,我们得做最坏的打算。”

“你想怎么做?”

“留个后手。”吴承鉴道:“如果事情盖不住了,北京那边必下严令,严令必然拒夷。我们得为拒夷之事,做点事前的准备。”

潘有节有些诧异了,他原本还以为吴承鉴要说怎么样才能与这件事情撇清关系,没想到他所考虑的,竟是这个。

吴承鉴道:“如果我们做好了准备,朝廷的命令下来,我们就帮着向英夷发难,说不定一场风波就能消弭于无形。反之,如果事先准备不足,一旦严令下来,这边应对不当,到时候兵连祸结,轻则广东动荡,重则整个粤海沿岸成为焦土,也未可知!”

潘有节又沉吟了片刻,终于点头:“好,难得你如此有心于国,那这事我们就这么干。我们先暗做准备,等到有需要的时候,我找卢关桓,你找你岳


状态提示:第二百二十三章 粤海危机--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