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网络游戏>明末之新帝国>第410章兵家重地

刘布把他的主力军队部署了在徐州,以此作为他新的大本营。

徐州府秦朝属于泗水郡,西汉设置徐州刺史部,治下邳,三国时期,曹操得到徐州,迁刺史部于彭城,彭城自始称徐州,徐州北去京师两千里、东去淮安之邳州一百一十里、南去凤阳府宿州九十里。

徐州素有“五省通衢”之称,徐州与山东、安徽相邻,历史、人文、地理等均与山东紧密相连,尤其是人文风俗方面与鲁西、鲁南等地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因此有的人就有了“徐州曾为山东城市”的错觉,但实际上今徐州尽管曾隶属于山东,但时间非常短。

实际上,徐州山东这两个名词最初均不是政区名称,而只是一个地理区域。

徐州最早为古九州之一,《禹贡》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指的是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区域,今鲁南、鲁东南皆属之。

山东先秦时期指的是崤山以东,因此战国时期秦国之外的六国又被称为山东六国,后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本朝建立后复称徐州,先后属开封府、临濠府等,洪武十四年升为直隶州,是南直隶四大直隶州之一,辖萧县、沛县、丰县及砀山四县。

扬州府、淮安府依托京杭大运河都为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地,是运河沿线四大城市之二,扬州府分出通州直隶州,淮安府分出海州直隶州,原属散州邳州划归徐州,徐州直隶州升为徐州府,南直隶江北自此形成三府两州的格局。

刘布为什么命令部队北上?撤至徐州?这是因为扬州人不欢迎他们了?而处于流寇威胁,战乱不断的徐州则是非市欢迎刘家军,其知府刘幕安不断写信给刘布,表示了仰慕之意,如果刘家军能来,不胜仰慕,必敬以上宾之礼也。

身处乱世之中,生存立足便是第一要素,像江南其它府州,歌舞升平,当官的考虑如何弄银子,而像是多次受到流寇威胁,地方不靖的徐州,更多考虑的是生存的问题。

而且它亦同属凤阳巡抚下辖之地,拱卫江淮的北大门。

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人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用徐州人的话说,他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不南不北,不大不小”。

在南方兵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兵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

徐州它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地,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流水从高处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徐州相当大明东部的腰眼,是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

兵家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

它交通便利,运兵神速打仗,特别是打大仗,必须调动军队,而且兵贵神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军事部署,除调兵之外,还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之常识。

在此条件下,交通条件便成为一个关键,如果谁占领了徐州,运兵、运武器、运粮草,就没有多大困难了。

从古代起,徐州就有畅通的水路。南宋之前,徐州城的北面与东面有泗水环绕,西面有汴水流过。从泗水北上,可通金乡、曲阜、定陶;从汴水向西,可达开封、洛阳;沿泗水南下,可到淮阴。这些由徐州可以通达的城市,当时都很重要,有的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南宋时,黄河决口,夺泗而流。元代之后,泗水纳入京杭大运河水系。到了本朝,就在徐州建码头了,每年经徐州北上的粮船多达上万余艘,自元代起,两个朝代都建都北京,其粮食却取之长江下游,如这条水上大动脉一旦阻塞,北京便嗷嗷待哺,京师危矣。

徐州便是这条水上大动脉的必经之处。故徐州有“五省通衢”之誉,北上通山东、河北和北京,南下通浙江。徐州北关牌楼一带,便是大码头,而牌楼和鼓楼便是码头的重要标志,此处,数百年间均千帆竞发。

另外徐州的陆上交通,也比较便利,其标志之一,是有驿站穿境而过,官道四通八达,联通全国各地,驿站是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人,用来中途换马、休息和住宿的地方,既然设驿站,公路自然就修得好。

多条官路在这里交会,使更大规模的更加快捷的运兵、运粮成为可能,也让这里的交通更加的便利,更加的方便运输兵力和粮食,这是刘布看中了这里,把他的主力部署在这里的一个原因。

水路、陆路、铁路,在徐州编织了一个密集的网点,一旦打仗,军事家们便视为坦途,占领徐州之后,可调兵遣将,四面出击;朝发夕至,故不可不争。

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该地物丰人众,容易征兵征粮。

徐州位于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曾有过较长时间的繁荣和发达。因为这里资源丰富,气候适中,有地宜粮,有山宜林,有滩宜果,有水宜鱼,有丰沛收养九州之说,打仗和驻扎重兵时,粮草不成问题。

徐州历来人口密度也比较大,兵源充足,况且徐州人崇尚武术,骁勇善战。自秦以来,徐州一带的农民起义战争就有五十多起,他们


状态提示:第410章兵家重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