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师道无奈之下,正好其弟种师中,率领的西军精锐秦凤军数万人开到。种师道即命他率部尾随金军之后,俟其半渡而击之,完全消灭其尚在南岸的一半。以期,将金国最精锐的东路军打残,以消后患。同时,李纲也面上建议,用澶渊故事“护送”金军出境,私下密告诸将,有机会就纵兵追击。靖康帝同意李纲“面上”的建议,派军十万,紧紧“护送”。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主和派得报,立即派人在黄河边上树立大旗。严令宋军不得绕过大旗追赶金军,否则一概处死。靖康帝也下令,命各地勤王兵马,绝不能进攻金军。
同时,靖康帝颁旨,割中山、太原、河间三镇给金国,孝敬金银财宝无数,并尊金朝皇帝为“皇叔”。宁可以此,换得金人暂时的撤围。
金军撤离后,朝廷马上撤销李纲、种师道军权。种师道因此,气愤致疾。李纲则被外调,直至被迫辞职。
是以,赵佶、赵桓二帝,不仅没有抓住,敌弱我强之机,有效地削弱敌人。还造成朝廷,此后基本一种声音,一致主和派主政。致使,靖康朝军事实力,更加日趋式微。
——此为,“遗憾”二也。
————————————————
当年秋季,金兵再次兵临城下。
这次非前次,强弱形势完全倒过来。慌乱中的靖康帝,只能冀望于种师道挂帅。七十六岁的老帅,只好抱病出征。结果却落得,“知兵有谋却敌虏,宋代名将种师道。”之历史性慨叹。
不久,种帅抱憾遗世。其请求皇帝退守关中之遗奏,未被采纳。关中,即渭水流域,函谷关以西地区。其新募27万之兵,也被主和派撤销。
种帅如若地下有知,定然也会长叹三声也。
种帅逝世,无助的靖康帝,再命****紧急赴京。待****风尘仆仆赶来,尚未抵京,京城已陷。靖康帝又把希望寄托于,有幸不在京城的九弟赵构身上。命其挂帅,招师勤王。
于是,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的靖康帝,在寒风败草,枯木冰花,四处一片肃杀的气氛中,苦苦等待着,各路勤王军队的到来。然而,他哪里知道,他的朝廷,何处还有勤王之师,可以调遣?!
最后,靖康帝被扣押青城,成为俘虏时,对着金人,顿足追悔说:因为不听种将军的话,才落得如此的可悲下场。
说罢,无力地,跪倒在金人面前……
当然,赵佶帝做皇帝25年,还是很有政绩的。只是后来越来越沉迷书画,无心国事,任由小人迭进,蔡京攘权。最后几年,简直君也戏来臣也戏,皆拿国事、政事、边事、民事不当回事。君戏臣,臣戏君,上下相瞒,粉饰太平。“君不似乎人之君,相不似乎君之相。”天下逐渐成大乱之势,最终“父子春梦绕胡沙”。
其实,继位于战火中的靖康帝,还是已经尽力而为的。春季的兵临城下,固然遗憾。然而秋季的兵临城下,就算他同意主战派的奏请,不顾汴京百姓之可能涂炭后果,仓皇逃出汴京,又能够如何?难道女真要的是汴梁,不是赵宋土地,从而不会穷追不舍吗?
其实,大局已然,结果恐怕大同小异。这,才是科学思辨。重要的是,后来人如何亡羊补牢,如何起死回生,如何发展壮大,从而力争收复河山。
哀哉!靖康旷古耻,臣子百年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