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在鲅鱼圈
在鲅鱼圈,各个单位靠边站的局级老干部,他们虽然失去了领导权,但是他们的一言一行仍然是大家关注所在。特别是他们的面貌已经从严肃的管理者变成年龄较大的长者,大家更愿意和他们之间的一些人打成一片。打趣逗乐的情形也时常发生。
(一)我们局的两位局长
在鲅鱼圈刘局长有三个小故事。
一个是,他的年龄总是57岁。去年上山的时候,有人问他多大年龄了,回答57岁;今年到了鲅鱼圈,孟二问他,今年多大岁数了,回答57岁。老干部怕老,好像是规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较普遍)结过婚的老红军、老八路进城以后都会枚举种种缘由或借口另娶一个年轻的新媳妇;刘局长就是其中之一。越老越怕老,越老越挂念(不放心)小媳妇。
由此引出了第二个故事。到了鲅鱼圈,和我们初到千山南沟一样,很长时间不放假,不让回家。刘局长自然思家心切,有一天终于忍耐不住,对蒯大宇说,“排长!我头痛。”
蒯大宇:“让邓玫芬给你一点止痛片,吃了就好了。”
刘局长:“不好。我吃了,不管用。”
蒯大宇:“孟二!食堂没事,你领着刘局长上公社医院看看。”
孟二:“好。走吧。刘局长。”
刘局长:“不行。我的头痛病,公社医院看不了。得上市里大医院。”
蒯大宇:“那,我得找连里领导给你请假。我做不了主。”
刘局长:“蒯科长,你就说,我的病,是市立医院高大夫看的,我还得回鞍山去看病。”
孟二:“鞍山市立医院治病水平赶不上大连。我送你去大连医学院。那里水平高。”
刘局长:“不去!不去!”
孟二:“你回鞍山是看病,还是回家看……?”
刘局长:“看头痛嘛!谁说是看她呀!”
“看看,此地无银三百两!”孟二用右手食指指尖摸了摸右脸颊(模仿儿童的动作),意思是羞不羞。
在场的同志们不禁抚掌大笑。
一天,食堂吃饺子,面和好了,馅拌好了,包饺子的工序自然分配到各个排里,分头去包。饺子包完了,有人问到,“我们包了多少饺子?”
任大才:“这好办。统计局不就是管查数的吗!数啊。”
于是,几个人站在摆放饺子的桌面跟前,一五一十地查了起来。
有人报数,“782个。”
“不对!803个。”
“809个。”
五个人说完了自己的计数结果,没有一个得数相同。
“怎么回事!统计局的干部,查饺子都拿不出一个准数?起来(让开)!我数。”刘局长把众人推开,两只手在摆放饺子的桌面上比量着,嘴里不停的嘟囔着,“十一对……十八对……二十三、二十四……八十八……,不对!重查……十个……二十个……五十……一百……”
第二遍查完,得数是802个。第三遍查出来799个。刘局长不服气,还要查。食堂那边来人催着要求把饺子送过去,才算罢休。
黄局长到了鲅鱼圈,仍然是挑水。我们宿舍的生活用水,上山打石头大家喝的开水,铁匠炉的生产用水统统由黄局长一个人负责供应。当然,劳动强度不比打石头繁重。
到了大董屯不久,和黄局长一起住在生产队社员家里的邴楠、颜宪言、徐青几个同志,曾经对黄局长进行过一次批斗。批斗的缘由,是造反派头头布置的、还是几个人自发的,不得而知。采取什么样的批斗形式,没有人对外透露。由于没有出现“后遗症”,完事,也就拉倒了。
一天,吃过午饭,黄局长有些战战兢兢的样子的来到我的面前,郑重其辞说道,“对不起,你看,挑水时一不小心,把你洗完晾在铁丝上边的白衬衫刮了一个大口子。”
“是吗?我还没看见。”我们两个到晾衣服的铁丝跟前,看到我的白衬衫背部扯开一条十余厘米长的口子。
“你看……”黄局长有些紧张。
我:“没事,干了,摽(biao,缝)上就行了。旧衬衣,有些糟烂(东北方言,朽烂)了,不禁碰。没关系,别往心里去。”
财政局的老张刚局长
财政局的局长张刚,和我们局的刘局长岁数差不多,也是老八路,大家都习惯称他为老张刚局长。
老张刚局长的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他没有改变老八路艰苦朴素、还有些大大咧咧的生活作风。胜利宾馆开始启用不久,主管财贸的孙亚光副市长,召集他分管的部门领导到胜利宾馆开会。老张刚局长骑一辆破旧自行车,趿拉一双旧棉布鞋,披一件黑布棉大衣,在宾馆正门让门卫截住。问道:“干什么的?老大爷。”
老张刚局长:“开会。”
门卫:“谁让你来开会?”
老张刚局长:“孙亚光!”
门卫:“唬谁?还呀呀光……看你这个样子,开会?谁信呐!”
老张刚局长:“你打一个电话,问问。”
门卫:“拉倒吧。行了,走开!快走!”
老张刚局长二话没说,磨身骑上破自行车,回去了。
孙亚光开会,就缺不能缺的财政局长,让秘书打电话问,说来了,宾馆门卫不让进。之后,孙市长不得不派车,把老张刚局长再接到宾馆。这件事,传诵一时,不知道算是美谈还是笑谈。
一天,老张刚局长和我们坐在西海沙滩上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