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烨和张天成、温谦、敬翔单独乘坐一辆马车在队伍的最前面,离开汴梁城,向东都洛阳出发。
李烨设计的四轮马车已经很接近近代马车的样式了,敬翔看见四个轮子的马车便十分的惊讶道:“这是四轮马车,坐在上面岂不颠簸”。
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四轮马车,其实这是不对的,首先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四轮马车,出土的一些陪葬品中就有四轮马车的模型,而且一些古代绘画作品中也可以见到四轮马车的身影。
那么为什么古代没有大量使用四轮马车,而是大量采用两轮马车呢?这里面的原因有许多,最主要的原因有道路的原因,因为古代大部分的道路都是土路,时间一长坑坑洼洼的不可避免,在没有减震器和弹簧发明前,坐四轮马车并不比两轮马车舒服,而且整车因为十分颠簸更容易损坏,相信古人早就注意到这些了。
当然,还有马匹的问题,要知道中原并不产马,中原使用的马匹大量是从草原进口的,而且古代马匹属于战略物资,普通人很难使用,这间接的造成了四轮马车很难普及。同时四轮马车需要安装转向装置,这也增加了四轮马车的设计难度。最后,四轮马车对于古代战争根本没有多少用处,跑不快追不上在冷兵器时代用处相当有限,基于以上原因四轮马车在古代不是没有,而是不好用,所以也就渐渐弃之不用。
李烨也很奇怪敬翔怎么会认识四轮马车,而且还知道四轮马车比较颠簸,“敬兄认识这四轮马车”,李烨惊讶的问道。
敬翔一笑道:“四轮马车古今有之,只是因为使用多有不便,才很少有人使用,不知李典军怎么也会使用四轮马车,难道李典军不知道四轮马车不好使用吗”。唐代的文人可不像明清时代的文人,不识五谷,敬翔好书,对杂书也多有研究,知道四轮马车的缺陷。
李烨说道:“既然敬兄也知道四轮马车,不妨坐坐感受一下再说”,李烨随行车辆中也就三辆四轮马车,大部分还是两轮马车,主要李烨不想过分的招摇,毕竟清一色的四轮马车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
李烨和敬翔、张天成、温谦登上四轮马车,离开客栈上路,启程返京。
四轮马车同样颠簸,但是感觉已经跟两轮马车的舒适度差不多,如果在新城的道路上,一点颠簸的感觉都没有。敬翔十分的惊讶,这辆四轮马车并没有相信中颠簸,是书上记录错误,还是这辆四轮马车跟以前的不一样,“李典军,这辆四轮马车怎么一点都不颠簸,难道这里面有什么机关不成”。
李烨知道敬翔会问这个问题,因为温谦也问过同样的问题,李烨看看温谦道:“这个问题还是温兄来回答吧”。温谦作为敬翔的同窗,同样在新城有一辆四轮马车,让温谦回答这个问题再合适不过了。
温谦见李烨让自己回答,便笑道:“敬兄的问题还是让某来解释吧,这四轮马车是李典军改装发明的,在原有的四轮马车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对减震弹簧和一组转向机构,这样四轮马车便不在颠簸,而且驾驶起来十分的请便。不仅如此,四轮马车内部十分宽敞舒适,长途旅行的时候,还能在四轮马车内休息、睡觉,在即墨县已经十分普及了”。
敬翔上车的时候,已经注意到车厢内的空间比两轮马车的空间要大许多,可以同时容纳下三四个人在车厢内休息、睡觉。敬翔点点头道:“温兄说的减震弹簧是不是可以减少马车的颠簸,那减震弹簧是什么,某怎么没有听说过”。
温谦一笑,敬翔问的问题与自己一开始问的一模一样,便说道:“减震弹簧其实原理很简单,敬兄见过没有农夫用扁担挑水”。
敬翔也不是四体不勤、五谷不识的书呆子,农夫挑水怎么没有见过,但是这个与减震弹簧有什么关系呢?“温兄不要打哈哈了,快说吧,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不成”,敬翔不解的问道。
“当然有关系了,君不见扁担在挑东西的时候,东西虽然上下起伏,但是挑担的人并没有感觉颠簸,减震弹簧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减少了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颠簸”,温谦解释道。
敬翔闭着眼睛,想像着扁担在农夫肩上起伏的样子,并联想车辆在道路上颠簸的情景,心里有些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个办法是李典军想出来的吗?李典军真是天纵奇才”,敬翔毫不吝惜的夸赞道。
“科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只是平时没有人注意到罢了,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有用的东西,但是因为工匠的创造力受到了压制,才使得没有人愿意研究和实验,真是令人惋惜”,李烨不由得感慨道。
士农工商的理念早已经深入文人的骨髓之中,见李烨如此重视工匠的地位,敬翔有些不快道:“士人知礼而治天下,农为国家之本,国无农不安,而工只会用淫巧之物献媚,无商不奸更是唯天下之人唾弃,难道这些李典军不知道吗”。
李烨就知道敬翔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农虽然是国家之根本,但是没有工匠,农民如何种地,百姓如何安居乐业,无商百货不通,何来吃穿用度,所以说士农工商并不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罢了,不知敬兄认同否”,李烨反驳道。
敬翔怎么能够被李烨三言两语说服,士人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岂是李烨说没有就没有的。“李典军谬论,自古以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