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方面,有着六千块荧幕上映《road》,第一场上座率破八成,第二场直接爆满,走出放映厅的第一场观影者,给所有后来者留下了如潮的好评,让很多本来观望的观众不再犹豫,直接购买了《road》的电影票。
作为世界主流商业电影的最大舞台,院线的ceo们都拥有着敏锐的商场直觉,一部片子能不能火,其实一两场的上映和一些观众的口碑,基本就能看得出来。
在这部影片上映的时候,史密斯正在与一些人喝酒聊天,其实大家都在等待着这部影片首映后的结果,当火爆的上座率和良好的口碑出现之后,这喝酒聊天也就变成了商量增加荧幕的事情。
在欧美,对这部片子拥有着更直观的评价,好就是好,不论这部片子到底讲的是一个好人还是一个坏人,反倒是华夏这边,整个票房爆炸中对于片子的好评远没有对于演员们的好评多。
东西方,完全是两种看待这部片子的角度,也谈不上谁更公正,但有一点共识是播放了一场之后,双方影评人都注意到的,媒体记者采访时候也体会到了,那就是大家都对这部片子没有不适应的感觉,文化、背景等等方面,大家都觉得可以啊,没问题问题,不需要去费尽心思理解历史背景和剧本背后的人文设定,当年的《卧虎藏龙》在北美取得成功,是因为大家看的虽说是华夏古代侠客片,但所有人物展现出来的却是一种美利坚精神,自由平等。反倒是应该没有任何障碍的华夏观众,看得是云里雾里,很多地方都没有看明白,致使在普通观众的眼里,丝毫没有觉得这部片子有什么牛的地方,还不如内地的武侠电视剧来的过瘾,勉强给出好评那也是人云亦云,大家都说好,自己要说不好然后又解释不出个所以然来,好像自己水平不够似的,就也跟着跟风说好,其实心里并不以为然,除了竹海的打斗场面和几位明星阵容,整个故事反正是看得乱七八糟的,说真心话真就没有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武侠小说的故事剧情好。
同理,一些在欧美大热的艺术片,拿了无数的奖项,结果到华夏就水土不服,根本没几个人看,渐渐的这些年也没引进类似的片子,就算引进了也只是在一些不重要的档期小范围播放,拿不到什么高的票房,关键也是国内观众真不买账,文化背景历史价值观等等的不同,让华夏的观众八九成都看不懂电影到底在讲些什么。
这部电影,没有出现类似的问题,在明眼人的眼中就已经成功了一半,李安做导演整个电影故事拍得是行云流水,演员们每一个都有爆表的发挥,故事又充斥着各种-爽-点,吸引着你的眼球让你不错眼珠的观看着,超过一百二十分钟的剧情,除了最开始你会感觉主角是个窝囊废之外,从亚瑟黑化开始,他彪悍的人生就再没有半点让人觉得不爽的地方,背景设置在美利坚南部的八十年代,也抹杀了很多道德捆绑者对于这部片子在道德层面的诟病,那个年代的美利坚南部,彪悍的事情多了,时至今日,人家一样彪悍的一塌糊涂,那是一种力量的象征。
一直在路上,居无定所,没有在一个地方停留太长时间的时候,这是真正彻底黑化之后成长起来的亚瑟生活方式,有点像是公路片。
在美利坚,横向纵向的各自十条大公路,足以保证亚瑟可以非常舒爽的享受着自己最为独特的人生旅行,走到哪里,玩到哪里,享受到哪里,至于钱?
不说做一个坏人吧,至多咱就是杀富不济贫也就是了,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朝有的享受就享受,今朝有妞就泡,一个并没有完全枉顾法纪,但却可以一定程度规避法纪的强大男人,在他十几年的公路旅行人生之中,包括马修括后来梁超伟饰演的杀手,他都知道后面有人追,但他从未在意过,甚至还觉得这很刺激,有这样的敌人在你身后,时刻给你带来足够的危机感,让你的人生也变得更加精彩,在路上,你要时刻给后面的人设置障碍,你要用各种方式让自己隐身,然后还要在过了一段觉得有些枯燥的生活中继续启程,或是自己露出一点破绽,或是感觉到自己设置的隐身方式被后面的敌人识破了。
十几年的电影剧情,加在一起很短暂不过十分钟左右,但这十分钟却是对杨以辰莫大的考验,他不仅要变幻造型,还要在有限的拍摄时间内,再不影响其它拍摄进度的同时,让自己的状态有一些变化,像是胡子或是皮肤颜色可以考化妆技术来弄,就连发型也可以有假发来代替长短分隔,以此来表示十几年中,亚瑟对于自己的转换,对于自己很有自信躲过所有追击的状态改变,但神态和眉宇之间的东西,就要杨以辰自己来深度的表演呈现出来。
二十岁的亚瑟是什么样,二十五岁的亚瑟是什么样,三十岁的亚瑟是什么样?
整个状态可不是单纯靠着外形和眼神阴霾残忍凶悍程度能够体现的,沧桑和眉宇之间的成长,每一次拍摄,在画面里可能就是一分钟的戏份,杨以辰却要一两天的时间来找状态,拼了命的去让自己更真实的呈现出亚瑟的状态,这才使得影片上映之后,大家看到那十分钟亚瑟人生成长经历,注意力不会游离,依旧被画面深深的吸引着,李安又适时的加入了美利坚大山大水荒漠戈壁公路的风景,使得这段剧情本身也充斥着吸引力,也不枉他们飞机、车子并用,用了很长时间专门到各个公路上去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