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青春校园>世界演义>第七章 西戎探源

而除了这两个坑洞,整个山头再也没有发现其他的能显示这里有太甲陵的有关证据。

前人也早对上述传说有所怀疑。孙星衍在《太甲陵考》中认为此说“误也”,他指出太甲的陵墓当在菏泽东北的历山。清乾隆《历城县志》和诗人董芸也对太甲陵很不认同,称“今山上实无冢”,实在是“非也”。董芸曾作《太甲陵辩》,并作《太甲陵》诗说:“石径何人拄瘦藤,乱松残雪夕阳僧。空山终古无行迹,谁吊当年太甲陵。”即此山自古以来就没有什么陵墓,怎么就把太甲牵扯上了呢?后来济南诗人乔岳又考察未果,称“无路堪寻太甲陵”。

梳理上述这些说法,之所以会产生太甲陵的传说,还是因为前人误将太甲陵墓附会在了“济南国历城”之下所导致的。并且济南的古历山,名气太大,使得“南山通得‘历’之名”,太甲山和商王陵墓只是较远的附会而已。

沃丁,统治时间:bc1707--1689年。

bc1707年,太甲的儿子沃丁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西毫(河南偃师)为都。

沃丁,亦称羌丁,子姓,名绚,商朝太甲之子,商朝第五任君主。死后谥号商昭王。

沃丁继位时,以咎单为卿士,即宰相。咎单也是商汤时老臣,他辅佐朝政,仍然采取伊尹节用宽民的政策,笃行汤法,并且写作《沃丁》,用以警醒沃丁,发扬祖制,以德治商。

沃丁死后葬于狄泉(今河南洛阳东北),死后由弟太庚即位。

太庚,统治时间:bc1688--1684年。

bc1688年,沃丁的弟弟太庚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西毫(河南偃师)为都。

太庚,又作大庚、天庚,也称小庚。姓子名辩,又名辨,商朝甲骨文中作大庚、天庚,《史记》作“太庚”,是中国商朝的第六任君主。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继沃丁而即位,在位5年,死后由其子小甲继位。谥号宣王,葬于狄泉(今洛阳东北)。

他在位期间,履行汤法,成为商朝的一代名君。

小甲,统治时间:bc1683--1667年。

bc1683年,太庚的儿子小甲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西毫(河南偃师)为都。

小甲,姓子名高,是中国商朝的第七位君王,谥号商敬王。

小甲死后,葬于狄泉(今洛阳东北),由弟弟雍己即位。

雍己,统治时间:bc1666--1655年。

bc1666年,小甲的弟弟雍己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西毫(河南偃师)为都。

雍己,子姓,名伷,或胄,是中国商朝的第八位君王。

《史记》说,至雍己即位时,“殷道衰,诸侯或不至”。

雍己在位时商朝逐渐衰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商王室的权利有所削弱。诸侯不来朝。

雍己死后,由弟弟太戊即位。

太戊,统治时间:bc1654--1580年。

bc1654年,雍己的弟弟太戊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以西毫(河南偃师)为都。

太戊,甲骨文作大戊、天戊,子姓,名密,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称为商中宗或商太宗(或有一个为讹传)。

周公旦:“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

司马迁:“殷复兴,诸侯归之,故称中宗。”

祖父:商王太甲

父亲:商王太庚

哥哥:商王小甲、商王雍己

儿子:商王仲丁、商王外壬、商王河亶甲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太戊继位后,启用伊陟、臣扈为卿士,其中伊陟为伊尹的儿子。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

太戊曾在祖庙称赞伊陟,不把他当臣子看待。伊陟写作《原命》,希望太戊能发扬夏禹、商汤的王道。

太戊七年(bc1648),亳地有怪异的桑树和楮树合生在朝堂上,一夜之间长得有二手合抱那么大。太戊害怕,于是询问国相伊陟。伊陟说:“臣听说过,妖魔鬼怪不能战胜有德行的人。大概是大王在治理朝政上有什么过失之处,所以才会出现妖魔鬼怪。大王如果善政修道,以德治民,自会免除祸害。”太戊听从他的话,怪桑树果然枯死。

太戊十一年(bc1644),大臣巫咸受命祭祀山川。

太戊在伊陟死后,在执政中后期启用巫咸担任宰相辅佐朝政,巫咸治理王家政事很有成绩,于是写作《咸艾》和《太戊》。《咸艾》是总结巫咸辅佐政事的经验,《太戊》是记述太戊时期的历史,二书现今均已失传。

太戊在伊陟和巫咸的前后辅佐之下,本来开始衰落的商朝再度得以兴盛,各诸侯纷纷归顺商朝,因此后世君主尊称太戊为中宗。

太戊二十六年(bc1629),西戎前来进贡,表示臣服。

西戎是古代中国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指。这种称谓最早见于商代。《说文解字》说:“戎,兵也”,兵即武器。应劭《风俗通义》说“:“戎者,凶也。”

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把华夏周围四方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族的族人,分别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以区别华夏。西戎则是古代华夏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即以戎作为对西方所有非华夏各族的泛称。西戎也可以指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西戎人建立的国家。

夏朝时称西戎为昆仑、析支、渠搜等。后三支部落的


状态提示:第七章 西戎探源--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