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汉末三国志>第013章 废立、自立、另立和奉天子与挟

【五个答案】

在对待天子的问题上,六路诸侯给了五种不同的答案。

董卓是废掉了汉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是为废立;袁绍放弃拥戴献帝,转而准备拥立幽州牧刘虞,是为另立;李傕、郭汜则听从贾诩的建议,奉国家以征天下,挟天子而令诸侯,最终打败了吕布和王允,重新控制了天子和朝廷,是为挟天子;张杨则选择出镇一方,将大权交给天子,交给朝廷,是为奉天子(注1);曹操把天子从杨奉、韩暹手中夺了过来,作为傀儡,亦为挟天子;袁术则是认为汉室气数已尽,干脆自己做皇帝,即为自立。

至于最后结果如何,大家应该都很清楚,无论是魔焰涛天的董卓,或者四世三公的袁绍,还是对汉室忠心耿耿的张杨,以及狂傲自大的袁术,他们都失败了,最终只有曹操算是成功了。

董卓废立后之所以没有好下场是因为他动摇了汉室的正统,而当时天下仍然是老刘家的,汉室的权威仍然在。董卓公然行废立之事自然把自己变为了天下公敌、过街老鼠,被天下诸侯们所讨伐,自己也得不到士大夫和老百姓的认可,失败那是必然的。

而袁绍的另立计划是腹死胎中,刘虞压根就不同意,袁绍想做耿弁、冯异,但刘虞不想做刘秀。

李傕,郭汜等人和曹操同样挟天子而令诸侯,但结果却大不相同,问题当然不是出在策略上,而是执行者的差距太大了。李傕,郭汜所率领的西凉军集团本身就不够凝聚,李、郭等人威望更是不足,他们消灭王允后也不可能得到当时主流士大夫们的认可,但最致命的还是他们的内政水平太渣了,弄的四分五裂,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张杨则是高风亮节,献帝送到他手上他都不要,一心一意为朝廷着想,可惜这样也是没用的,你不要自然有别人要。

袁术是逆势而为,当时汉室的确已经衰落了,但天子的权威仍在,董卓仅仅是废立就变成了过街老鼠,袁术自己直接当皇帝结局可想而知。

而曹操的成功是必然的,和李傕,郭汜等人不一样,曹操本人的声望不算差,他成功的把握住了机遇,把献帝控制到了手里,借助大义的名分扫除了其他的诸侯,最终称霸天下。

【不一样的性质】

现在人们把废立、自立、另立和奉天子与挟天子等行为相提并论,但在此之前一定要弄清楚一点,废立、自立、挟天子和奉天子、另立是有本质区别的。

废立、自立、挟天子是诸侯的行为,而奉天子、另立是士族的行为。

董卓废立皇帝、李郭二人控制献帝、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袁术自立为帝说到底都是为了自己,出发点都是以自己为第一位,是为了继续扩大自己的权势。

董卓是如此,李傕是如此,曹操是如此,袁术亦是如此。

他们那时都已经是诸侯,已经具有了自主的权力,拥有自己的势力和地盘,所考虑的都是如何继续再进一步,而不是傻傻的继续为朝廷,为皇帝效死力。

他们名为臣而实为君,所以天子作为大义所在,对他们而言更多意义上只是一件工具,一件非常非常有用的工具。

而奉天子和另立的出发点则截然不同,张杨奉天子,交权于朝廷,是希望献帝能光复汉室,袁绍另立刘虞,是希望其能做光武帝,虽然张杨和袁绍这样做成功后也对自己有利,但归根到底还是主要为了整个大汉王朝,他们在当时还是准备效力于大汉的,效力于老刘家的,他们更多的是把自己作为一名士族,而不是诸侯。

说到底,董卓、李傕、曹操、袁术等人的出发点是“君”,而袁绍、张杨等人的出发点是“臣”。

【最好的答案】

在三国那个年代里,虽然张杨奉天子和袁绍另立虽然都最终失败了,但从理论上来说,袁绍的另立之策还是更为有希望的。

首先“奉天子”虽然遵从正统,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很难按照正统的模式复兴汉室了。

在内部而言,当时天下虽然名义上还在大汉统治之下,但实际已经四分五裂,朝廷龟缩于一偶之地,这种情况下指望一个十多岁的少年带领群臣复兴汉室太过于不现实了。

而且这个孩子还做傀儡已经做习惯了,根本就不可能自己抓住权力。

历史上张杨奉天子就是太过于理想化了,他想把权力还给天子,但他不知道天子在朝廷根本就是一个摆设,结果张杨摆明了没有野心,没有一个诸侯基本的野望,这也使得他的部下董承和董昭最终都抛弃了他选择了更能做大事的曹操。

袁绍正是看出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有了另立之谋,在当时的那种乱世,必须要有一个真正英雄才能恢复汉室,而刘协只不过是下一个更始帝。

所以袁绍选择了拥有实力,更具有威信的刘虞,而刘虞当时和刘秀的情况极为类似,两人五代之前先祖都是王位,而且现在都在河北,职位也都是大司马。

可惜的是郎有意,妾无情。

汉室垂危,在经过恒灵二帝胡作非为四十多年后这个趋势已经很难逆转了,另立虽然要比奉天子希望大一点,但也只是大一点而已。

尽管复兴汉室很困难,但因为汉室的大义经过四百年的积累深厚无比,所以结束汉室更是艰难,董卓因为废立而成为天下之敌,袁术自立却最终自我灭亡,都是因为汉室的威严犹存。

复兴难走,覆


状态提示:第013章 废立、自立、另立和奉天子与挟--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