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盘根错节的关系网络,有时候真的可以一手遮天。云南的孙小果案件,并没有所谓的通天关系,就是基层关系网之间的勾兑和利益交换,就完成了一个完全不可思议的无法无天的任务。
很多政策,初衷是好的,执行就走样了。河东的另一个热点话题“合村并居”,也是一个明显的执行走样。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层级架构,让信息的传递更高效。从某种意义上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
我反对每一个个案都“定体问”。但我同时认为,互联网舆情浪潮在暴露个案问题上是有巨大的价值的。让那些企图一手遮天的人知道,即使很多年过去,他们也有遮不住的时候。
定体问,把责任推给体制,说法不责众,反而让这些恶人有了逃脱惩罚的借口。
互联网舆情,让一些被掩盖的问题无法掩盖。就算不是每一件个案都能得到正义,也至少能让妄想一手遮天的人提心吊胆。让这些胆大妄为的人们,在行事上,多少会有一些顾虑吧!
……………………
网友留言精选:
1、我就是通过高考出来的,我很感谢高考。其实,所谓的中上层,当年很多也是因为高考才有机会改变人生。人到中年,往回看觉得人生就是命。而顶替是多么残忍的对别人命运的扼杀!这事一定要严肃处罚!
2、应试教育比素质教育更公平。
素质教育对家庭来说意味着巨大教育成本,普通家庭无法承受,贫寒学生无法承受用钱堆砌起来的所谓“素质”。
素质教育的“素质”,从来没有一个评判标准,如果将这个评价权力下放到学校,下放到老师,无法想象学校到时候是如何的乌烟瘴气。
3、高考真是上升的通道,我自己就是例子。不要让这个通道也被污染了。
4、深有同感,我想没有高考,我应该是在苏北的农村种地,重复父辈们的日子,高考,让我有了走出农村的机会,虽然学校一般,至少我看到了外面的世界,看到了不一样的生活,有了选择,虽然现在看这不是个好选择,希望这篇文章每个人都能看到。
5、 高考基层作假长期存在,情况复杂。从很多年前的复读,应届作假,到顶替。河东为盛。其中也有主动要求被顶替的,考了一个不满意的,可以做价卖掉,买家自己操作一条龙,还不影响卖家再考,真事。
6、“靠学生简历、介绍父母家庭背景、名人推荐信、学生ey录取的方式,看似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却是刻在骨子里的不公平。”作者这话说得太对了。
坚决反对凭推荐上大学的做法,试点也反对。
十年动乱期间也搞过靠推荐上大学,漏洞太大,猫腻太多。
邓公复出,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在考试成绩面前人人平等上大学为主要特征的高考!他深切知道,唯有通过平等的考试才能真正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7、楼主你好!首先声明一下,不是杠精,只想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作客观的讨论。我是一名美国本科留学生,我的确认为美大学的录取评价标准存在主观性,也清楚穷人家孩子很难接受富人家孩子那样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但我也想指出,这些缺陷可以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减少获取难度,和加大社会对文凭包容度来制衡。我在的大学是加州大学系统之一,目前世界排名50名左右,但我的很多美国同学分数比我低了两三百(满分1600),而且许多人是通过从社区大学(等级类似国内大专)转学来的。虽然大多数人很难考上常青藤,也很难支付起私立学校的高额学费,但他们考上与我们学校同水平的公立学校比中国学生在国内考个985/211要容易得多;原因则是美国优质的教育资源多(以世界大学排名作为标准),相应的,更多学生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而获取的难度也随之降低。另外,美国许多行业(医学,法学等除外)在招聘时对于文凭没有硬性的要求,而更多考量实习经历和个人创作成果。举个例子,如果你的编程技巧过关,你不需要大学学位就可以在科技公司工作。就业端降低对文凭的硬性要求,也是扩大社会流动性的方法。个人观点,虽然高考仍然是目前最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一直推崇高考的优点,并用这些优点去合理化弊端的存在。我们仍应积极探索,在尽量确保公平的前提下,更适合学生个人成长的人才选拔制度。
——作者回复:
理论上说的都对。我去年那篇文章也说了,在优质教育资源极大丰富,或者文凭不那么重要时,高考就不需要搞的这么一考定终身了。但中国14亿人,路漫漫呀。估计20—30年内是达不到的。
8、对于门阀贵族以及立志成为门阀贵族的鹰犬的家伙们而言,科举这个东西实乃十恶不赦,一定要严命禁绝才行。
9、真希望关注教育公平性的公众号能越来越多。事实上,在国家重拳反腐初见成效的背景下,教育行业的腐败或许是最大的腐败,所谓素质教育、教育减负或许是最隐性的弊政。不要说广大农村家庭,即使对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和各大省会城市的中产阶级,教育占家庭的开支都要达到50以上,而这其中的相当部分是教育减负后带来的不合理开支(比如初三、高中一样四五点放学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