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都市现代>戎州往事>第163章 兰菊不同时 父辈期许

第三十三章:兰菊不同时

二、父辈期许

隔着茶几,吴敏慎也在仔细打量李轼儿子这个朋友自己见过几次,相貌平平,一个很一般的人按儿子的说法是一个有主意的人,对上山下乡运动特别反感吴敏慎在想,这个年青人咋会有这样固执的想法他还是按自己的想法侃侃而谈:

“苏洵给大儿子取名‘轼’,轼是车扶手的意思,给小儿子取名‘辙’,辙是车轮印的意思后来苏洵写了一篇文章,叫《名二子说》,讲他给两个儿子取名的缘由文章简明扼要,原文早记不全了,但意思我还记得清楚苏洵说,一辆车子上的轮子、车条、车盖、横木都是有用的,而车扶手好像没啥用,仅起点装饰作用但要是没有车扶手,这车就不是一辆完整的车苏父原希望大儿子像车扶手那样韬晦些他担心苏轼不善掩饰,过于张扬,而招来麻烦所以他说: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父说到苏辙时,说所有的车都沿着车轮印行驶,但讲到车的功用时,没有人算到车轮印的身上但要是遇到车翻了马死了,也怪不到车轮印的头上说明这车轮印是善于处在祸与福之间的苏父认为苏辙是可以免于灾祸的,所以他说:辙乎,吾知免矣”

李轼对苏氏兄弟的生平有所了解,如果打个比方,两兄弟有点像那座钟里的时针和分针,都在向着一个方向走,走的方式却不一样苏轼像那分针走得很快,咔嚓、咔嚓地往前走,苏辙像那时针,咔-嚓、咔-嚓,走得很缓慢很稳重当弟弟的才走了一圈时,当哥哥的已经走了12圈,这就像苏轼比苏辙的经历丰富,涉足和擅长的领域广一样当李轼听到吴敏慎讲解的典故后,就说:

“伯父,我不晓得这篇文章苏轼的东西我看过一点我喜欢他那种豪迈性格和直抒胸臆的文风看来真是知子莫若父,苏轼虽然文章名扬天下,做官却不顺,颠沛流离,还差点被砍脑壳他的兄弟在官场就顺当多了”

“正是这个意思苏洵是用车扶手和车轮印打比方,来教诲两个儿子要学会立身处世,学会生存之道这篇小文章不到一百字,讲的道理可是深刻得很啊”吴敏慎在心里感叹,古往今来的父母对子女的期许,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而子女能明白多少就难说一直来在心里他就为儿子吴能感到自豪,如今却感到有些说不清

“伯父,你看的书真不少啊,像这种生冷的书也看我是一点都不晓得的”吴能父亲提到的典故,李轼是不晓得的,所以很佩服对方的知识面广

李轼对苏轼的作品很喜欢,对苏轼的身世也晓得一些,江北有一处古迹“吊黄楼”,从小就听摆龙门阵说,那是苏东坡吊唁黄庭坚而建的以后读的书多了,晓得那不过是一种附会,因为苏轼先于黄庭坚去世,哪有死人吊唁活人的事苏东坡曾写过一首《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看似打油诗般,却是苏轼对一生际遇和世事的至深感悟苏辙在官场虽然顺畅些,官也做得大些,后来也被贬官说明不管你像“轼”也好,还是像“辙”也好,在**社会中,就算你一言不发,也未必就能独善其身李轼想吴敏慎肯定不是为了说名字的,可能是有事要说,就听下去

“我虽然是学工程技术的,但年轻时也爱读点闲书,凑巧晓得这个典故你父亲肯定也是晓得这些的,所以才给你取了这个名字”

“这我就不得而知我还是那种观点,名字于我,一个代号而已这个社会是不提倡个性的”李轼看着四壁空空的墙,他听吴能说过,“文革”前厅里还挂了一些字画,“文革”开始后就收了起来

“我给吴能取名也是希望他能做点事,但不要张扬现在,我也是很替你们担心啊”吴敏慎语气中有一点沉重他把话头转到想说的内容上

“伯父担心啥呢?”李轼一愣,望着吴敏慎问

“文化大革命一来,像大洪水一般,把过去那套教育体制都冲垮了你们的学业就谈不上了,这就不说它说眼前的,你看你们既不下乡,又没有一个正当的职业,长期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是一个了局?一年过去,吴能已是奔23岁的人啦”吴敏慎脸上是很忧郁的神色

“那伯父是啥意思?觉得应该咋个了呢?”

“哟,李轼你不晓得,我父亲的意思就是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下乡去”

“这我就不明白了,伯父不是没有逼你下乡吗?”李轼把头转向吴能问他感到一点诧异,因为他听吴能说过,吴敏慎是一个没有家长架子的人

“我爸确实是没有逼过我,他说过我的事由我做主但他喜欢跟我谈这些事,劝我下乡去他还让我三舅出面来劝我下乡去我三舅是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你见过的解放前中央大学毕业的,学经济的,如今在小煤窑当会计,他的想法跟我爸根本就不是一路的三舅说,你下乡不就是自谋生路吗,你现在已经自谋生路了,何须下乡?别听你爸说得天花乱坠的我爸晓得后,气得干瞪眼”后面这句话,吴能是悄悄对着李轼耳朵说的,他不想让他爸难为情

“小李,我虽然没有逼吴能下乡,但我认为你们还是应该下乡去”吴敏慎的话很平和

“为啥呢?伯父”

“小李,我们不谈大道理我听吴能说过,你还跟工宣队的师傅辩论过我们就具体事说具体事你看,这上山下乡政策是长期的,不可能改变的并不是政府安置知青的权宜之计不是三


状态提示:第163章 兰菊不同时 父辈期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